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观后感>电影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投诉建议

电影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时间:2019-10-22 15:46:59 观后感

电影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无疑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原著对男女之间微妙感情的适度把握令人叹为观止,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傲慢与偏见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1

  对于《傲慢与偏见》,我只能确定我看过电影,又大概记得自己之前是读过书的,但不管哪一种,都没有什么具体印象,惭愧。这次是真的读完了,记下一些想法,也告诉后来的自己。

  主要讲了一对年经人,因彼此的傲慢和偏见,互相不顺眼;后经过一系列的事情,瓦解了傲慢,也纠正了偏见,产生了深深的尊敬和爱意,并最终走到一起。关于伊丽莎白的偏见和达西的傲慢,以及他们两人思想的碰撞,soulmate,爱的火花,我不打算说太多,因为主人公在作品中是有得到最多的环境、心理描写的特权的。但有一点,发现其中一些情节和戏剧矛盾,在其他很多后来的作品中有重现,但经典到底是经典,它会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不管被后世如何模仿借鉴,却厚重如初,总不失色。

  关于班纳特夫妇的一些想法,却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同样的事物,人们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全书看来,班纳特先生是女主伊丽莎白的知己,是一个有智慧、有涵养、知荣辱、懂进退的绅士;而班纳特夫人,聒噪、愚蠢、无知、无礼。伊丽莎白说,自己是绅士的女儿,可见她以父亲为傲;同时,她也不止一次的抱怨母亲让她们丢尽了面子。

  这样的描写,开始不觉得有什么,但越往后,越让我觉得难受。班纳特先生是一个绅士,但他并不是一个好父亲,他没能无私的爱他的每个孩子,而且我敢说,他在女孩儿们的成长中是缺席的。当丽迪雅要去布利屯的时候,伊丽莎白劝说父亲阻止丽迪雅,认为她去了会更加放肆,会失去所有的德行,让全家人蒙羞;但父亲毫无作为,说问题没有那么严重,说自己无能为力。

  当丽迪雅真的出事后,如果不是关乎他自己的颜面,如果不是他人的推动,我甚至相信,他会像科林斯信中建议的那样,放弃丽迪雅,不认这个女儿。班纳特先生的修养,是自私任性的,班纳特夫人的悲剧之一是有一个这样的丈夫。反观班纳特夫人,她着实让人难以喜欢起来,但她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愚蠢短见,但对女儿们,却是用尽了所有的见识和能量去爱,她在她浅薄的世界里,殷切得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她观念里的幸福生活,她真诚的盼着她们好。她尽她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个好母亲,这一点,她强过班纳特先生千万倍的!

  如果能进一步思考,我们或许还会发觉,班纳特夫人的荒诞无知其实离我们那么近,她持有的是我们很多人正默默践行着的观念,只是我们都不曾也不愿直面我们的真实想法。当这些观念戏剧性的呈现到我们面前,我们甚至不认识它并为它的荒诞而哈哈大笑,再没有比这更讽刺的了!有时间的再去看一下电影版,重温那份感动。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2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因为朋友出于对英语的学习,但是看完过后真的意犹未尽总感觉这部影片有很多值得去学习的地方,而我只是理解到其中的冰上一角。整部影片描写朴实无华,剧情娓娓道来毫无娇柔造作之感。所以在第一次看完之后我只觉得此片并没有在我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只觉得那个时代的欧洲国家各阶级、男女之间不平等是一种莫大的悲剧,而女主角伊莉莎白自主,不愿被教条抑或说社会的一种文化惯性来束缚自己。就这一点,让我想起了《简·爱》,我想她们的相同点在于无论是社会的给予她们本身的阶级局限,还是物质的束缚,她们都一样为自己心中的心灵渴望而活。只不过简爱是以悲剧收场未能像伊莉莎白那样修得正果。但是反观社会,我想简爱的结局也才是最贴近历史现实的。

  所以对于整部影片我想我可以这么理解,一个落魄乡绅的女儿,有着一颗卓然于世的超然自主的心,由于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女主角最终冲破世俗的羁绊,阶级的差异与达西先生最终走在一起。如果这样来看这部电影我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对于我们只不多起到犹如童话故事灰姑娘般的鼓励作用。也就是告诉我们人不能活的行尸走肉,丧失本心。要做一个自主,有思想的人,这样心灵才有安放得世界。

  但是,如若这样来理解,我想文学泰斗奥·斯丁肯定笑我小儿辩日太简单。当然,我觉得这种理解太过片面。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此的一个有力佐证,格林兄弟在文学界的地位肯定没有奥斯丁高。至于原因毋庸赘述。所以奥斯丁大师肯定不会让他自己的作品立意如此片面。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一部大作呢。其实不妨先分析整部影片的剧情细节来管中窥豹,略见一二。

  首先,单看片名,傲慢与偏见,有部分朋友对此认为整部影片就是以达西先生所代表的傲慢与伊利莎白代表的偏见而擦出的爱情。但是,在下不予苟同。首先我并不认为达西先生是傲慢的。因为,达西先生在片中曾说过他本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他不能忍受他人或自己的愚蠢行为。就此要说是傲慢到不如说是他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谨慎态度。也说明达西是一个很冷静客观的.人。另外,在影片中达西先生曾与韦翰(达西家管账先生的儿子,曾骗取达西妹妹的感情来获得金钱无果)偶然相遇,但是达西出于对韦翰的厌恶,拂袖而去,而不顾其他人的感受,我想就算在当今社会,在交际的过程中,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遇到一个自己十分厌恶的人也还是能够轻风拂过岗,在照顾其他人感受的同时能静处之,以放只留下口实。更何况对于影片所处的社会礼仪的严苛,达西的这种行为很显然是十分不当的。这也反应出达西无视礼教,真性情的特征,当然其处理人际关系的些微粗拙。

  我想也正是达西这种粗拙,才使得伊利莎白才会对达西有些误解,造成偏见。也正是这种最初的不理解,才使得伊利莎白希望能够在表面高傲的达西先生找到他的缺点。这样才有伊利莎白与达西有了多次的较为激烈的讨论,或者说是思辨。而正是这种思辨的过程使得达西逐渐的发现出身一般的伊利莎白有着不一般的思想,达西本身也逐渐的爱上了伊利莎白。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另外两条分线索。其一,伊利莎白的姐姐简与达西的朋友宾利相爱,但是羞涩的简并没有抛出明确的示爱绣球,而迷茫的宾利最终听取达西的意见依依离去。其二,韦翰的突然出现,道貌岸然,背后恶意中伤达西。也正是这两点,让伊利莎白对达西的人品产生了巨大的质疑。所以就此产生了矛盾。矛盾是支撑文学作品的基石,所以这才使故事得以延续。当然,本片还有一个矛盾,就是冷静客观的达西先生在违背自己判断的情况下爱上了有巨大阶级差异的伊利莎白,而这个冷静的判断正是达西给宾利的建议。所以,当达西对伊利莎白正式示爱的时候才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并且伊利莎白也直言了对达西的各种误解,所以此后达西写了一封信给伊利莎白澄清一切。伊利莎白才明白错怪了达西,明白达西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而过后参观完达西的庄园,从他人口中更加了解了达西的为人,并在达西的帮助下使得自己和韦翰私奔的妹妹完婚,而挽回家族声誉。伊利莎白更加了解达西也爱上了达西这样一个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绅士。

  当然结局很美好,互相爱慕的两者冲破世俗的偏见最终走在了一起。当然我并不觉得,这段爱情算不上旷世奇恋,也不算凄婉动人。这样的桥段也只算平淡无奇。但是也正是这样有意平淡的情节凹显出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社会状况。我想奥斯丁也正是通过达西与伊利莎白的爱情故事来讥讽揭露人性的丑陋。自私、愚蠢、盲目自大、傲慢……所以我不觉得《傲慢与偏见》这部影片是不完整意义上的爱情片,或许说它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当然此中不难看出其不能摆脱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奥斯丁的讥讽是局限的。没有给出自己对此的明确看法,或行动。或许到此我只是无病呻吟,毕竟对与一个处于社会的人必然存在他所处阶级的局限性。所以,无关此电影的立意我想对于我本身最重要的就是能在自己短暂的人生明确自己心灵之所需,不管外界,有超然之心留于世。关于其他有何需在乎。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3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看惯了好莱坞的大片,习惯了那种情节急剧变化的电影,再看这部由名著改编的电影时是一种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影片中我喜欢的地方:

  漂亮的景色:英国乡村的绿地、小河、家禽……所有的一切都让人感觉清新与自然,很舒服。当伊丽莎白和舅舅、舅妈等人一起去外地游玩时,他们到了达西先生老家的庄园。巨大的人工湖,像宫殿一样的建筑,各式各样的人体雕塑,富丽堂皇的室内设计……不仅让伊丽莎白眼前一亮,我自己心中也产生了无尽的向往。不禁感叹:英国贵族实在是懂得享受,生活非常有品位。

  优雅的钢琴曲:影片中有很多的钢琴曲弹奏:舞会时的伴奏,伊丽莎白在达西姑妈的要求下弹奏的曲子以及达西先生的妹妹弹奏的曲子都烘托出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浪漫的爱情: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虽然经历了很多的误解,但是在一个黎明,他们最终解除了误会,两位恋人相拥在一起。虽然伊丽莎白的出身和财富远远不及达西先生,但是她依然不卑不亢,从来不觉得和达西先生在人格上有丝毫的差距。倒是达西先生,其间考虑到他的财富与伊丽莎白的差距以及开始时对班纳特一家不得体行为的不满,这是让我不太喜欢的地方。还有就是达西先生在帮助伊丽莎白的小妹妹解除私奔丑闻的时候,他说:我这么做全是为了你(指的是伊丽莎白)。我觉得这样的爱情未免有一些狭隘和自私了。不过,总的来说,我还是很羡慕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的。

  另外就是彬格莱·查尔斯和简的爱情,虽然影片中并没有把他们的故事当成是重点,但是,简毅然去伦敦找彬格莱·查尔斯。彬格莱·查尔斯勇敢的第二次走进班纳特家。我想他们的爱情也是值得我们称颂的。

  幽默诙谐的剧情:克里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说的台词,让人忍俊不禁;克里斯和夫人去达西姑妈家做客时显示的窘态,让人开始对他产生一种蔑视;伊丽莎白与达西在舞会上跳舞时,两个人面无表情的样子以及影片中的旁白让我觉得特别的有趣。

  我觉得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应该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在雨中争吵的时候,本来达西先生是想表白的,并且向伊丽莎白说出了爱的誓言,但是伊丽莎白当时对达西先生有很深的误解,她理所当然的狠狠地拒绝了他。他们两人之间激烈的对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西先生并没有气馁,而是写了一封信给伊丽莎白来澄清误会,我想这份勇气是最需要我们学习的吧。

  另外,看似迂腐的老班纳特先生在关键时刻显示出了一家之长的睿智,在伊丽莎白拒绝克里斯的求婚之后,他能够说出支持伊丽莎白的话,真的是让人感动。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4

  讲起英国文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简·奥斯汀这位杰出女性作家的,她的作品以关注乡村女性的家庭与婚姻为重心,笔触细腻清新,带有19世纪浪漫主义的鲜明烙印,讲述了一个个动情、迷人的爱情故事,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与喜爱,常年不衰,其中以《傲慢与偏见》最为经典,并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2005年的这版改编剧可谓是相当出色。

  《傲慢与偏见》讲述了乡绅班纳特的太太,整日操心五个女儿婚事,并最终将三个年长的女儿顺利出嫁的故事,其中以二女儿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为主线,描述了一对因傲慢与偏见而差点错失良缘的喜剧,这也是影片和书籍的名称来由。

  19世纪是一个历史重要时期,各种新思想纷纷涌现,其中包括女性主义的抬头,简·奥斯汀的作品中一大特点,便是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有思想、有见地、有个性的新女性形象,伊丽莎白就是这样一类代表,然而简·奥斯汀的作品却总在描写英国的乡村生活,在这个思想相对闭塞、保守、落后的地区,新女性将面对的是新旧思想的冲突,而这一冲突集中表现在个人婚姻问题上。

  影片一开始便运用了丰富的语言镜头,去预报这一思想冲突。美丽的乡村早晨,一束阳光照耀进山谷,象征着新气象将来到这个村庄,这不仅仅预示着女主角们的如意郎君的到来,更展现出新思想对乡村的缓慢浸透,随后便是一系列移动的长镜头,女主角伊丽莎白阅读着书本,漫步在乡村小道上,体现出自身的修养和文化,镜头跟着她来到家门口,先是看到了嬉闹的五姐妹,然后就看到为女儿婚事焦灼着的班纳特太太,她竟然只因为邻居家搬进一个富有的单身汉,就开始蠢蠢欲动,像是看到了婚姻的契机。伊丽莎白的淡定和母亲的焦急,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两人在婚姻大事上的态度分歧,这种分歧在之后的剧情就演变成冲突,班纳特太太执意要伊丽莎白嫁给品质拙劣,又毫无感情基础的柯林斯牧师,只为了让女儿尽快摆脱单身状态和潜在的经济尴尬,被伊丽莎白一口回绝,母女间发生激烈的争执。至此,一个拥有自我婚姻主张、追求真实情感的独立女性伊丽莎白便凸显出来了,影片在这一部分的改编,非常到位!

  原著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夏绿蒂,她是个思想守旧,着急出嫁的老姑娘,影片篇幅有限,没能给到她很多出场机会,但影片的高妙之处恰恰在此体现,它仅仅用一场戏、一句台词,就让夏绿蒂这个人物完全鲜活起来。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没多久夏绿蒂便出场了,这也是她第一次出场,她告诉伊丽莎白自己已经与柯林斯订婚,原本充满喜悦的她当看到伊丽莎白质疑的目光后,激动的喊到:“我已经二十七岁了,没有钱也没有未来,我已经是我父母的负担,而且我很害怕。”一句话就将一个用旧式婚姻思维来评估自我价值的女性,生动的表现出来,而她与伊丽莎白之间的对比,更进一步彰显出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在乡村的“另类”和独立的个性。

  可以说,伊丽莎白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是影片改编的关键,因为只有像伊丽莎白这样的姑娘,才会面对富裕、英俊的达西先生,仍旧保持自我尊严,而不是曲意逢迎,也只有像伊丽莎白这样的姑娘,才会面对达西先生的不礼貌评述,心感不悦而针锋相对,随后引出故事的主线——傲慢与偏见。

  像这样贫穷姑娘贵公子以及欢喜冤家的爱情故事,时至今日都是女性观众最热衷的类型,简·奥斯汀能在19世纪就创作出符合21世纪审美的爱情故事,不知道是说她有前瞻性的思维,还是说女性的爱情观太过单一,但即便故事格局是一样的,19世纪的故事不可能按照现下嬉笑怒骂的夸张风格来拍摄,在这部作品中,爱情的氛围始终恪守含蓄二字。

  在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捅破“窗户纸”之前,两人的交流非常非常的有限,他们的台词几乎到了惜字如金的地步,但每一次对话,都有感情的火花蠢蠢萌动,如第一次见面时,达西先生对伊丽莎白长相的刻薄评价,和伊丽莎白不示弱的反讽,统共两句话就让他们立即成了冤家,再如伊丽莎白去接姐姐回家时,达西先生扶她上车,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尴尬对视,和达西先生舒展手掌缓解僵硬的动作,都显示出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诸如此类的情节都处理的干净利落,含蓄不张扬,这样的爱情基调其实是非常保守的,配合以伊丽莎白较为新潮的爱情理念和独特个性,让故事充满了趣味和张力,一直紧绷到达西先生表白的那个下雨天,故事进入了高潮。

  故事进入高潮后,就一直在高能前进,男主角不断被加分,之前的阴霾一扫而空,伊丽莎白和观众们,几乎是被催促着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达西先生,故事的这种急促的内在动力,和故事相对缓慢的含蓄基调,再次形成趣味和张力,直至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对爱侣在清晨的阳光中相拥对视,与开篇阳光照进山谷的场面形成首尾呼应,象征着新思潮的爱情之光最终照耀在男女主角的身上,故事在一片浪漫气息中结束。

  为了完美展现出英国乡村风光的魅力,影片多次运用了远景镜头,整个画面被乡村风景所填充,而人物浓缩成一个小小的轮廓,让人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乡村的广阔与宁静,而在配乐环节,亦是配合这种氛围,一直衬以舒缓的钢琴弹奏,让剧情不论处于何种状态,始终笼罩在浪漫主义的气息之中。

  作为一枚原著粉丝,我认为影片的改编可以打到九分,这一分扣在男女主角的性格偏移,达西先生的眼神过于忧郁,显得不够傲慢,而伊丽莎白时不时的咧嘴大笑,缺乏原著中的知性气质,但不可否认两人作为俊男靓女非常登对,且不论是他们的演绎还是剧情的打造,都足以给观众呈现出19世纪英国乡村爱情的美。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5

  《傲慢与偏见》是由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而后被改编为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整部电影中,贵族达西与班纳特的二女儿伊丽莎白之间的感情纠葛是本片的主要亮点,当然除此之外也有众多让人温暖的小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伊丽莎白和达西相识于一场舞会上,不同于其姐姐吉英和富家子弟彬格莱的一见钟情,达西傲慢的举动,让伊丽莎白对他有了很大的偏见,加上后来威可汉姆对于达西的诬陷,以及从管家得知达西插手吉英与彬格莱的爱情,使得达西与伊丽莎白的误会愈深,于是有了达西第一次在雨中向伊丽莎白告白的失败。之后达西给女主写了一份信,希望能解除女主对其的偏见和误会,接受他的道歉。

  这封信可以说是男女主关系转折的关键一步,信中,达西向伊丽莎白讲述了关于自己家族的种种情况,把相关误会澄清。鉴于知道自己在伊丽莎白眼中的傲慢的形象,他信中的措辞严谨礼貌,既有面对心爱之人的真情流露,也有自我情感的不卑不亢。有误会就澄清,有错就认,有爱就说,这份信可谓是绝对真诚的告白了。有哪个女孩不心动呢?连骄傲的伊丽莎白也不能免俗,对达西的好感在心里慢慢地生根发芽。

  再到后来,由于达西的实际行动,帮丽迪雅处理婚礼之事、帮吉英和彬格莱有情人终成眷属,彻底打消了二人的误会。虽然达西的姑母凯瑟琳夫人深夜亲自来到伊丽莎白家中,向伊丽莎白挑明说不同意二人在一起,但勇敢的女主并没有屈服,当然女主的做法并不意外,从她果断拒绝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就可以知道,伊丽莎白她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感情。自主独立,勇敢坚强可以说是女主的代名词。

  电影最后的那一幕画面,唯美之极。初晨的薄雾,熹微的晨光,朦胧之间,两个独立有趣的灵魂相遇,两颗年轻善良的心慢慢地向彼此靠近,女主低头娇羞,男主满眼宠溺,两人爱情的果实在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初现时唯美定格。

  这部影片画风清新,让人觉得很舒服。不仅仅有男女主浪漫的爱情,还有伊丽莎白和吉英姐妹之间美好的姐妹情,伊丽莎白和卡洛蒂的真挚的友情,父亲班纳特对女儿深沉的爱,都是这部影片的看点。除此之外,影片当中出现的英国乡土也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是一部值得我们用心看的作品。

  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愿我们都可以像女主伊丽莎白一样,忠于自己的内心,遇到喜欢人,勇敢去爱。爱情如此,友情如此,亲情亦如此

【电影傲慢与偏见观后感】相关文章:

1.电影《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2.《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3.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4.电影观后感

5.傲慢与偏见观后感范文

6.电影《刮痧》观后感

7.电影《夺冠》观后感

8.《婚纱》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