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观后感(精选10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莫扎特传》观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1
今天我看了《莫扎特传》这部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了,莫扎特与御用作曲家萨列里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及莫扎特从在人们的视线中出现到去世所发生的事情。
莫扎特在面对皇室贵族及官员的驱逐鄙视下从不放弃作曲,而是愈挫愈坚。在他指挥曲子的时候,来看的人很多,莫扎特指挥得也很有激情,可是表演结束后,鼓掌的却寥寥无几;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曲子,却在没有皇帝的允许下被音乐学院的院长撕掉了;因为官员们嫉妒莫扎特的才能,所以背着皇帝拒绝莫扎特加入音乐家协会,对他置之不理。面对如此多的挫折,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更佳大量更加努力地作曲,最终获得了皇帝的信任。我很佩服他这种意志坚定的精神。在看到莫扎特只听了皇帝很不熟练的弹了一遍萨列里刚刚新作的曲子,就能够就能够背着弹下来并且还灵机一动改了一下曲子,巧妙地把曲子变得非常完美时。我很崇拜莫扎特那种超人的才华。再看到他为了写作,晚上连别人劝他,他都不肯去睡觉。他这种勤奋,为了职业可以废寝忘食的精神我很感动。
看完了电影,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我在这部电影里学到了巴赫结尾的弹法。我很佩服莫扎特敢于用自己的作品去改变皇帝的规定的勇气,佩服他惊人的才华,佩服他的勤奋。我觉得我在练琴的时候缺的就是这种勤奋的精神,光顾想着玩,这回看了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像莫扎特学习,用我的才华和勤奋,铸就我的精彩人生!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2
向大家推荐一部影片,《莫扎特传》,该片讲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莫扎特六岁开始作曲,八岁写下第一首交响曲,十一岁写下第一首清唱剧,十二岁写下第一部歌剧,十四岁指挥了该歌剧的十二场演出。本片于1985年获得十一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八个奖项,并且获得了最具价值影片奖。无论是情节,还是编剧,无论哪个方面,都是最完美的电影。
第一次听到莫扎特先生的作品是某次夜里开车的时候,某个广播电台,一个专门播放经典音乐的节目,流畅的山路驾驶感受和优美的旋律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一起。然后我就忘乎所以地寻找关于这首曲子的一切,后来才知道,那是《DieZauberflte魔笛》,那是莫扎特,那是连我这样粗俗不堪的半文盲都觉得优美动听的旋律。
真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和歌剧,和西方古典音乐会产生什么交集。我一直以为只有两只蝴蝶和冲动的惩罚,只有庞龙和刀郎才是属于我的音乐,只有丁香花才是我的天籁。就好像我总是觉得蹲在街头吃的北京饭店的大雪条,小时候淌着口水舔的冷狗和人头比冷气店里的哈根达斯好吃一样,毕竟,那是童年的味道。可忽然间,我听到了莫扎特,听到了魔笛;于是歌剧和古典音乐就这样穿越到了我那再也找不到冷狗和人头的生活中。
我依然还是在听周杰伦,依然还是听那些什么榜上的流行歌曲。但偶尔那么一刻,我会把《FürElise致爱丽丝》,会把《PianoSonataK331,3.Allaturca》这样的钢琴曲一遍又一遍地播放;会一次又一次地聆听《DieZauberflte—DerHolleRache魔笛》,还有那无法忘怀的《SwanLake—Scene(Act1)天鹅湖》。我的音乐就是这么复杂,我甚至还会听梵唱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很怪吧。
写着写着就漂移—跑题依然是我的风格,那些怀疑我的文章是转来的人可以放心,绝对原创。
看了《莫扎特传》,才知道什么叫做天才。才知道最了解你的人,其实是你的对手。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3
人们总是向上帝祈祷得到一些恩赐,比如天才,比如优雅,但总是会惊奇的发现自己所祈祷的居然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了体现,便只能够埋怨上帝的不公了。电影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为线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莫扎特的一生。这个角度无疑是高明的,嫉妒的眼光总是带有别样的感情色彩,有仇恨,也有羡慕。影片中莫扎特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不同寻常的,与未婚妻在公共场合打闹表现了他的不羁,而故意倒着讲话则表现出了他的聪慧。对于这一切,萨列里的态度都是不屑的,而当莫扎特一触碰到音乐,萨列里的态度又截然不同了,是佩服,甚至是仰慕了。然而他对莫扎特的仇恨又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仅是抢走了自己的风光,更是抢走了自己的爱情的仇恨。而他对他的仰慕,也是无穷的,甚至于发出了这世上只有我懂莫扎特的音乐的感慨。莫扎特不是谦虚的,因为谦虚这个词并不适用于天才,谦虚只会埋没他们的才华,而不谦虚的人,尤其是天才,又是不幸的,这会引起许多不够有才华的人的嫉妒。
天才不是早死就是疯了,莫扎特是属于前者的,这或许就是天才带给他最大的不幸吧!莫扎特的死,或许对于萨列里来说是无罪的,没有萨列里,就不会有《安魂曲》的诞生,这或许也就是萨列里为莫扎特唯一的帮助了吧!在德国一家歌剧院的门上,写了这么一段话:巴赫带给我们神明的絮叨莫扎特带给我们天堂的欢笑贝多芬带给我们生命的火焰但上帝赐予人类音乐让我们不用言语也能向他祈祷完美的人不会存在,萨列里是,莫扎特也是。完美不会永恒,就像莫扎特的音乐,只会带给人瞬间的享受,创作它的人,总是早早的长眠于地下。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4
当他死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伪装都是虚假的承诺。
那么瘦弱的身体躺在那个狭小的棺材里。他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已经不再重要。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息。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籁般的旋律,却始终提醒我们有他这样一位音乐天才,曾经多么真实的存在过。
他的歌剧我们没有来得及观赏,但是他的曲调却得以流传。嫉妒他的才华的人,是多么卑微的在羡慕着他。萨列里,这个不知道在外人看来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人,就是那其中的一个,莫扎特死了,而萨列里却永远活在了自己良心不安中。我们都知道,莫扎特最后死了,死了,在他苦苦哀求想休息一下的时候他永远的休息了。不再受精神的折磨不再受贫困带来的窘迫。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尝试着世间最残酷的折磨。天才,我们姑且以为他是天才的时候,他没有骄傲,虽然他一直坚持着自己所拥有的音乐天赋是最完美的。但是他还是在努力的为了他的音乐谱写最后的辉煌。他没有停止梦想的追逐,他不会因为使他成功的也会使他致命的音乐而停止。
莫扎特用尽一生在谱写华章,用他那单薄的血肉之躯诠释对音乐的理解。他和命运的抗争他失败了,他和音乐的战斗却大获全胜。在音乐的世界里,所有的音乐家都知道有那么一位自己想去超越的天才,天才就是莫扎特。他的音乐造诣,所有的人只敢用“天才”两个字来给他定义。
星星陨落了,却再也不会有一个可以和他媲美的冉冉升起。但他一直在那里,只因他不死的旋律。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5
这部电影其实拍的很真。但是真实过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萨列里同样是个著名的作曲家,才能上也许真的不如莫扎特。但是是否真的是萨列里逼死了莫扎特呢?我们要知道,这个电影里有着疯狂嫉妒心的男人教出了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还有李斯特和舒伯特。至少这样的一位老师是绝对有一丁点胸怀的。但是故事片究竟是故事片。电影中最大的美感在于莫扎特的音乐,直至今天,依然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
我认为这个故事片不能正确的表现莫扎特一生,因为他是没有意义的。他除了展示莫扎特“神奇”的一生之外,它并没有值得注意的价值。莫扎特是个天才,但是却绝对不是个偷懒的天才。但是若是我这样的苛刻一部故事片有人文价值我就是罪大恶极。
但是我们不防认为故事讲的是真的。这位萨列里大师失败的地方在哪?他嫉恨的不是莫扎特,是上帝。他认为上帝不公平,他多么希望上帝公平。但是他不懂,在某个特定时代的特定时期,每个人的出生本身不带有不公平性。我们难道要羡慕音乐神童莫扎特吗?还是要嫉妒这个已经死了几百年的作曲家?不会,天才是存在的。贫富差距也是存在的。何必跟音乐天才莫扎特相比,又何必跟电影天才威尔斯对照,你为什么要羡慕世界首富的儿子?
莫扎特说过一句话,“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这是我想表达的。中国报纸上总是会出现很多的天才,高考满分,哈佛天才。但是我们清楚的知道,最后我们再也听不到他们的音讯。成名早并不定好,孔子就并不是年少成名,当然历史上很多都是。
你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成功不成功却并不一定。但是要求问心无愧不是吗?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6
莫扎特传,但是题目确没用他的最为人之的姓莫扎特也没用他的名字wolfgang,而是中名Amadeus。因为这部电影不是讲述莫扎特是个怎样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对世界有多少贡献,而是通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看这个疯疯癫癫的人。
这部影片并不是关于莫扎特这个人的传记,而是对人性人世的探究。萨列里一生严格律己,不碰女人,刻苦作曲,为人圆滑使得他很受宠。当他觉得自己被上帝眷顾时,一个疯疯癫癫的傻小子确作出让他瞠目结舌的音乐。他认为上帝在嘲笑他,他永远得不到上帝的宠幸,这使他选择对抗上帝,除掉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为己任。
在另外一方面,莫扎特非常有天赋,但是就从他父亲出场的一幕就告诉观众他和父亲的关系。他父亲一身黑衣,站在台阶上逆光处,向他展开双臂,要吞噬他一般。莫扎特虽然表面对父亲毕恭毕敬,但是他从心里害怕他父亲。不管在化妆误会父亲的双面面具还是家里斜眼盯着他的画像,莫扎特一直生活在父亲的监视管教之下,即使他父亲已经死了还是不能脱出这份阴影。在影片开始的时候,萨列里的父亲就说你想让我把你当猴子一样牵着到处表演么!这也映射了幼年莫扎特和父亲的关系,父亲一手遮天,莫扎特当年不过是父亲手下的猴子。到维也纳之后虽然莫扎特表面上脱离了父亲,但是家里依然挂着父亲的画像,他心里的畏惧也没有减少。
萨列里一直认为自己杀了莫扎特,其实他只是火上浇油,纵火犯还是莫扎特自己。萨列里对莫扎特的又爱又恨最终在两人合作《安魂曲》时化解开,那时他才真正明白平庸的含义,他才对自己的平庸释怀,因为他看到了莫扎特为自己的天才付出的代价,人生是公平的。
最后萨列里忍受着一天天被人们遗忘,而莫扎特连享乐的机会都没有。最后的安魂曲,献给英年早逝的莫扎特。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7
观影之后,给我的浅层印象是莫扎特处在的十七世纪欧洲的独特之处。十七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清朝初年,有短暂的康乾盛世。中国历史中,判断盛世的标准是贸易发达,往来自由,人口上升,课税减轻。较于中国,欧洲呈现的更是一派在文化科技方面欣欣向荣的阶段。或许是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之都这样的地方由盛,皇室对于音乐极为重视。国王,教主对于音乐很重视,在自己身边聚集许多音乐家,宫廷乐师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甚至影片中的国王会把让莫扎特留在自己身边创作作为对教皇的挑衅。
欧洲的party文化也让我印象深刻,莫扎特的父亲从沙斯堡来维也纳找他,他选择了带着父亲去参加party,而不是在家里喝茶或者出去吃东西。要为聚会准备各种各样的装扮,除了装扮成小精灵,麋鹿,一些头盔诡异的吓人,就如他父亲和后面的萨列里都有带的死亡面具。在聚会上大家一起跳宫廷舞,无论男女老少,但阶级分化还是存在的。
萨列里作为影片的男二号,一直是一个充满忧郁的角色。他没有天生的音乐天赋,但对音乐却存在嫉妒的渴望,甚至因为父亲的去世而让他得到去维也纳学习音乐的机会在他看来是一件人生中及其可喜的事情。来到维也纳,他倍加珍惜学习音乐的机会,成为了宫廷乐师,并且保持着极好的口碑和人缘,他常常拉拢其他的'没有他地位显著的音乐家。正因为如此,他格外嫉恨上帝眷顾的拥有无人比拟的音乐天赋的莫扎特,玩世不恭,不用处心积虑去讨好外界,却可以拥有萨列里怎么样都无法超越的音乐才华。萨列里也是莫扎特最忠实的听众,他把莫扎特的音乐认为是上帝的声音,是天籁,绝非出自人间。因此他恨上帝,恨那个曾经给与他音乐才华,却又借莫扎特的躯体发出天籁的上帝。萨列里和莫扎特绝对不是周瑜和诸葛亮,因为莫扎特是遥不可及的。这种恨更彻骨,更锥心。嫉妒让人发疯。
莫扎特的父亲在其中的作用不得不提,影片中好几个镜头转向了莫父挂在墙上的画像,莫扎特对其父亲的敬重观众不言而喻。萨列里利用了莫扎特对父亲的敬畏让他创作了安魂曲,这一曲更是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
莫扎特的妻子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妻子了,对丈夫不离不弃,为了家庭的生计一直奔波,怪只怪莫扎特实在不食人间烟火,对过日子之事一窍不通,可怜了康斯坦丝为了莫扎特音乐被皇室赏识宁愿牺牲自己的美色,作为题外话,这是一个很笨的方法。我相信萨列里一丁点儿都不想帮助莫扎特,只是以为要妻子以美色为代价可以吓退康斯坦丝,没想到她愿意为了家庭付出,不知这在更大程度上伤害了莫扎特。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最大也是最常见的致命伤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因为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一样世间最宝贵的,其他地方一定会有缺憾。所以,莫扎特不是人世间的奇迹,他只是一个正常人。若不问世事,会招来旁人嫉妒暗算,不遵循规律,整个世界都与你作对。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才华没有被埋没,得益于欧洲当时开放的文化氛围,若在中国,我想人类将少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8
的确是不能只看一遍的电影,我看完了三个小时的导演剪辑版,想长吁一口气,可看着莫扎特裹布丢坑的下场多少有些堵的慌
略显粗鄙、艳俗,甚至有些市侩、狂妄,但对于音乐狂热的无以复加,才华横溢的宣泄自己的青春和能量,仿佛是上帝的乐器,呵,这就是少年天才的莫扎特
因为他从小被训练开发的音乐技艺,深深的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年少名高的沃夫冈也没理由没时间去考虑什么深沉的理念、哲学、信仰,如同贝多芬,他有的,是宠物般的周游欧洲各王公贵族的门第,从环境决定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和开脱上段里提及的不足了。
喜欢创作轻快、活泼,适合大众口味的音乐,一旦要装个故事框子放上舞台,乐于探讨的还是青春、爱情这些主呵呵,还能要求他什么啊,还是好好欣赏那些天上流淌下来的美妙旋律吧
另,这里的背景音乐繁花似锦,层出不穷,恰到好处,毋庸说是沃夫冈的作品+导演值得炫耀的地方了,因为是莫盲,不敢多嘴,相信有所了解、浸润后就更加能领会本片的妙境了。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9
天才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心智澄澈,世事洞明。他们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常常展现出愚钝、糊涂、内敛等不会给人造成威胁的形象,因为他们明白,自身的天分会凸显旁人的平庸,由此遭到嫉恨和无来由的打击。另外,他们明白,生命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欲望,幸福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有必要给心灵留一个安静的空间,让自己栖息于其中,诗意地生存。
另一种天才是在某一方面拥有惊人的才华,但在为人处世方面却天真幼稚,由此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虽然他们命运多劫,但不幸的遭遇又成为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丰富素材。由此,创造带来的狂喜抚慰了生活中的痛苦和悲伤。
毫无疑问,莫扎特是第二种天才。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钢琴曲实在是太优美了,“有耳朵可以听的,都听吧!”
《莫扎特传》是1984年奥斯卡最佳电影。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是通过莫扎特的死敌——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来重现这位音乐天才辉煌而坎坷的一生。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61马克利斯曾经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在音乐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然而,后世的赞誉,无法排遣莫扎特在世时的寂寞。他的岳母认为他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人”,他的妻子指责他的工作“无法换回钱来”,维也纳皇帝批评他的作品“音符太多”……
在莫扎特生活的年代,惟一真正理解、欣赏这位天才的却是他的敌人萨列里,他说:“透过音符构成的栅栏,我看到了一种纯粹的美。”
萨列里通过阴谋诡计,不断地伤害莫扎特,他让莫扎特被皇帝冷落,被贵族厌弃,被同行仇恨打压。与此同时,父亲的去世、岳母的嘲弄、妻子的抱怨、生活的贫困也让他备受煎熬。不过,天才与凡人的区别,就是他们能够在不幸的生活中提炼出流芳百世的艺术结晶,当岳母喋喋不休地数落他时,他却屏蔽了一切杂音,只是专注地欣赏那些音符之间的旋律。也许,命运的作弄,在天才看来不过是上帝华美乐章的一个片断,但这些片断也只有天才才能够捕捉到,并让它们走向人间。
影片最后,莫扎特的尸体被租来的棺材丢入简陋的坟坑,天才与凡人同归一穴,这样的结尾委实令人震骇。不过,几十年后,当萨列里演奏自己创作的曲目时,无人知晓并欣赏,唯独他演奏莫扎特的乐曲,才得到了掌声。这是命运对他最大的惩罚。
“所有的庸才们——在世的和未来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全体。阿门。”导演米洛斯61福尔曼借疯癫的萨列里之口给影片划上了一个凝重的句号。
天才从来都不属于庸才,但是天才又和庸才是那么的不可分离。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10
莫扎特英年早逝,死时仅35岁,出殡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恶劣的气候迫使几位送葬的亲友都中途返回,只剩下一个掘墓老人赶着灵车踽踽独行……这是一个埋葬罪犯、流浪汉与贫民的坟场,下葬的墓穴里已有两口他人的棺材。康斯坦采当时重病卧床,没能到场。当她数日后前往坟地时,已无法找到准确的墓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这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了,身后留下尚未还清的1682弗罗林的债务。最初并没有人知道莫扎特,比起长寿而晚成的海顿来,莫扎特刚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Marriageof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三、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什么时候能去一次奥地利萨尔茨堡,参加一次莫扎特音乐节,就好了……
【《莫扎特传》观后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水浒传》初中生观后感作文03-17
击鼓传花作文精选15篇10-03
击鼓传花作文(精选15篇)09-27
纸杯传水作文(精选15篇)10-07
传纸条07-04
传纸条07-03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05-07
杜甫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04-22
关于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精选12-15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选15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