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精选8篇)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篇1
3月23日,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再次变身“太空教师”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授课”。他们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本次“太空授课”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四项实验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太空教师”们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教学的方式来上课非常的有趣,让我难以忘怀。
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水油分离实验了。“水油分离”实验是用力摇晃一个装有水和油的瓶子,让水油充分混合,瓶中一片黄色。在我们地面上,一会儿就会发现水与油分离开了。而在太空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瓶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油滴仍然均匀分布在水中。然后抓着系在瓶上的细绳甩动瓶子。数圈后,水油明显分离,油在上层,水在下层。在空间战中水和油“难舍难分”,长时间保持混合态,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密度分层消失了,也就是浮力消失了,是一个正常现象。
还有太空“冰雪”实验,在太空中可以让液体迅速结冰确实很有趣,以前我有见过饱和液体,但是不知道这种液体还有那么大的乐趣,直接航天员们把饱和液体装在袋子里,再一点一点的挤出来,由于在失重环境下,饱和液体挤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球,一挤出来的时候,饱和液体就迅速结冰,变成了一个冰球,没想到一瓶液体就可以玩那么多的花样。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篇2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因为天宫课堂第二课就在今天上课了!
本次的课程,还是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配合进行授课,在3点40分的时候,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播了!
因为这一次的课程还是天上和地上配合着上课,所以开始前,地面上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知识,终于可以见到航天员老师们了。
本次的实验有四个,分别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这里面都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这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教学的方式来上课非常的有趣,让我难以忘怀。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冰雪试验了,在太空中可以让液体迅速结冰确实很有趣,以前我有见过饱和液体,但是不知道这种液体还有那么大的乐趣,直接航天员们把饱和液体装在袋子里,再一点一点的挤出来,由于在失重环境下,饱和液体挤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球,一挤出来的时候,饱和液体就迅速结冰,变成了一个冰球,没想到一瓶液体就可以玩那么多的花样。
还有太空抛物实验,连在前几个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场了,平常我们在地面上扔东西时就会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环境下不会,扔冰墩墩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过去,这个动作让我印象深刻,原来,在太空中还那么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体验一下失重的感觉!
这次的课程让我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对航天的学习兴趣,真希望在未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员的感觉!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篇3
热切期盼中,我们终于迎来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授课。几天前,老师就已经发布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并且还把授课表以及授课老师公布出来。由于天空课堂第一课给我带来很多神奇的实验,让我看到了在地球上无法看到的奇怪现象,感觉到科学如此奇妙让我对太空充满了好奇,我一直盼望着第二课早一天到来,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我们全班师生共同在教室里通过一体机观看了现场直播。
今天的天宫课堂在地球上共设立了三个教室,除了主教室外,还在西藏和新疆设立了分教室,看着他们之间互动,我心里想,如果哪一天我们学校也设立一个分教室,那该多好啊!到时候我一定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积极发言和他们共同讨论,把我想问的问题一一向天宫的老师说出来,也来一个天地对话,想想都那么兴奋!不过我发现提问完以后,还要等几秒钟老师才能回答,看来距离太远的话,信号的传播还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之间通话必须要等一等,对方才能听到,这还真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
今天天宫课堂的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实验,比如点水成冰,给我印象真的很深刻,觉得很神奇。一个水球在王亚平老师触碰的一瞬间变成了冰球,变成固体了,就像魔法师一样酷毙了帅呆了。老师在讲解其中原理的时候,提到的饱和度、凝心颗粒、结晶等这些知识我还似懂非懂,我想那些大姐姐,大哥哥们一定听得懂吧!看来我也要好好学习,快快长大,通过学习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将来利用这些科学知识来造福人类,做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尽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篇4
继去年12月9日第一次天宫授课后,今天的第二次天宫授课也拉开了序幕。
本次授课分为陆地课堂和天宫课堂两个部分。
首先,陆地课堂的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中国载人技术的发展。中国在1992年时提出了载人技术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上得去,回得来。第二步:出得去,对得上。第三步: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严格执行该战略后,中国的航天载人事业持续发展,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
随后,两位老师为我们做了三个关于失重,万有引力以及向心力的实验。比如说:将一杯装有一半水的杯子放在系有细绳的玻璃板上并作圆周运动,水却不会洒出来,这是由于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来维持轨道,而万有引力恰好提供了这一向心力,所以水才不会洒出来,在太空中绕地球旋转的太空站其实也是同理。
接下来,画面切到了在太空中的天宫课堂。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老师为我们带来课程。三位宇航员为我们介绍了许多在空间站中才会出现的有趣科学现象以及空间站内一些设施的作用。通过这些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些太空与地面上的不同之处,传授给我们知识与经验。
同时,在这次课程中我了解到,宇航员在太空中是需要做各种实验的。包括医学,物理学,材料学,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等多门学科,平日工作繁忙,还有每日检查太空舱设备等任务,十分辛苦。
正如王永志老师所说:“如同运动员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我们就是要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来追赶”。希望中国的航天事业能继续精进,成为探索浩瀚宇宙的引领者。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篇5
今天下午,我们参观了一堂奇妙的”天宫课堂”。与平常的课堂不同,这次我们的老师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神舟十三号空间站中天地互联,实时互动。我们的老师是著名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老师。三位老师在遥远的空空间站中互相配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太空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太空”冰雪”实验。航天员将碱性的小苏打和酸性的白醋在太空中混合后,形成的不是我们想象的混合液体,而是太空液体球,这个表面上看上去的“冰球”其实是内部酸碱化合作用后产生巨大热量的“热球”。真是神奇!
第二个实验是液桥演示实验。航天员在两块液桥板表面挤上了水珠,在水珠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水珠互相融合拉伸形成一座由水做成的液桥。如何形成更长的液桥,是一个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实验是水油分离实验。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由于油密度小,水密度大,油水混合后,无论如何摇晃都能很轻松地进行油水自然分离;而在太空中,水和油是不能自然分离,而只有把容器甩起来即利用离心机的原理,水和油才能轻松分离。
第四个实验是太空抛物实验。航天员将冰墩墩向前抛去,不会向我们想象的朝地下下落而是朝着抛的方向继续匀速直线飘移,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原理在太空中的应用。
天宫课堂第二课带给我很多神奇的体验,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了我们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篇6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无论是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宫升腾、还是天问探火,对于星辰大海的探索,中国航天事业的一辈辈人的脚步不停。不忘宇航心,飞扬问天梦。
我心中这颗科学与宇航的种子,也终在3月23日发芽生长。
在太空“冰雪”实验中,因过饱和而形成的结晶“热”“冰球”;在液桥演示实验中,因水面张力作用而连接起来的“桥板”;在水油分离实验中,因离心作用而分层的水油瓶……这些神奇的现象,紧紧地揪着我的好奇心,直至结束,当时那份新奇与激动能让我久久难以忘怀,也更加渴望揭开这神秘宇宙的面纱。
犹记挥手告别时,三位宇航员坚定的微笑。我突然想起百年前,鲁迅先生那掷地有声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有一分热,发一份光。”当世人都对舒适安逸的生活趋之若鹜,对冗杂艰苦的日子避之不及时,俨然,这三位宇航员,乃至他们身后千千万万的,为中国航天事业付出终身的人们,都做了相反的选择——一片丹心赤诚报国,精益求精奉献航天!如今,中国航天成就举世瞩目,在这背后,离不开一个个探路者的奔赴、求索。是他们的负重前行与默默奉献,才让接连的捷报托起民族新兴的希望!
每个时代终将落幕,每一辈人终将老去。不会总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挡在前头。在科学宇宙中拓路拓荒的重担,终会落在我们肩头。
诚然,会彷徨会迷惘,但“青年者,国之魂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上曾写:“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新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换言之,我们,处于朝阳初生,万事可探寻的风貌年华,有何可怕?有何阻挡?
于我,必要摆托冷气,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纵使无法成为宇航事业的一分子,也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善尽美;纵使还未到工作奋斗的年纪,也要将奋勇驱前、开拓创新为理想而践行、砥砺。
我必要迎着无上荣光,在科学宇宙中踏路拓荒。为家,为国!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篇7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庞之浩补充道,此外,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起见,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为做好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当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平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对比实验,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庞之浩介绍,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并定期请专家评审,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中国空间站上实施。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篇8
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于2007年8月乘坐“奋进”号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当年,芭芭拉主要讲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则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课。”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有明显差异。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我们先后研究了‘竹篮打水’‘乒乓球’‘回旋镖’‘溜溜球’和‘跳绳’等20多种方案,根据科学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视性、即时性、趣味性等综合因素考量,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2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随后,又对确定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精心细致的研究,力求给学生们最好的‘课堂’感受。”庞之浩说,实践证明,授课专家组最终制定的授课教案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获得圆满成功。
“太空授课挑战不小。”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物资条件下,仅教具的选择和运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资运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运输成本远超1公斤黄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现象,还要讲明白物理原理,对于备课和临场组织调配要求极高。
【2022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精选8篇)】相关文章: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感03-25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03-26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