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学校转型读后感
投诉建议

学校转型读后感

时间:2020-01-04 15:51:05 读后感

学校转型读后感

  《学校转型》撷取《中小学校长》精华内容,重新梳理整合,集结出版。《学校转型》共分上下两册,由八部分组成,分别是:办学理念篇、治校方略篇、文化建设篇、管理创新篇、教学改革篇、德育创新篇、队伍建设篇、校长发展篇,共收录文章240余篇。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学校转型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学校转型读后感

  学校转型读后感1

  通过读《学校转型》一书,对李校长诠释的教育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首先,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只看分数,应追求分数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应注重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如: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要想让这种想法付诸实施,要让老师们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通行过课程改革,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教育行为。

  第二,教育的价值追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给学生们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观察我们周围的学生,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厌学的很多,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不是积极主动的自己去学习,而是在家长老师和考试的催促下进行学习,因为不是从心里想学习,所以学习感觉特别累,所以现在的孩子首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从心里想学了,也就是学习的动力由外因转为内因,就像给孩子安装一个发动机,动力有了,不学都难。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外因转变为内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改变课程设置,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加快老师的专业成长,这都是面临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通过不同的实施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胸怀包容学生、尤其富有个性的另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第三,教育的价值趋向是发现和唤醒。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识别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隐藏的潜质,在机会里发现,在不同领域积极寻找机会,开发学生的潜能,宽容并尊重不同个性的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尊重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影响,关注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让校园处处都留着学生的印记,让育人目标落地,实现教育的真正力量。

  学校转型读后感2

  假期中读了三本书,说实话我读得最详细的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其次是学校转型,新学校十讲读得还不透。这几本书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体现了新时代学校的新变化,书中理念新,策略新,读后受益匪浅。

  我主要就《学校转型》与大家简单分享。本书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课程、教师,学校转型的策略、转型后的状态及未来挑战及展望。

  本书第一句话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型期。”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个人诉求彰显,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幸福感和生命价值。家长对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这对于当前培养模式单一的教育极富挑战性。对于我们这些教师也有极大的挑战。

  年前我去买菜,一个农村来卖菜的小摊子主人都能扫码缴费,变化之大,变化之快,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学怎么还能固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教授陈旧的知识呢,我们是时候改变了,不变不行了,必须得好好改变了!

  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改变思想观念,多读书,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多学习多实践,用实际行动改变自己,使自己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才能引领学生适应社会具有的能力。

  《学校转型》展现了十一学校这场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学校转型的方方面面。能学习到他们无尽的智慧、无限的创意。

  《学校转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题海中埋头苦读,为提高分数而殚精竭虑时,他们的学生能自己开办广告公司、组建投资银行,甚至还可以用盈余设立奖学金。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拿着全班一样的课表时,这所学校的学生,课间穿梭在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校园,奔向自己所选课程的教室。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每一分钟都被他人安排好时,这所学校的学生,不仅能够选择学什么,还能选择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跟谁一起学、以什么方式学。

  他们学校为什么敢这么做?

  这是读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处于首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学生家庭条件好?还是因为校长有权威?

  读着读着我仿佛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他们遵从孩子的发展规律,敢于在“在森林中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敢于打破常规的课程设置”。

  这些敢于的背后有他们团队的思考、付出、智慧。

  他们有着准确的育人目标,那就是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给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私人定制”。

  他们创设了体现生本价值的个性课程。从开始,十一学校开始对现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分层、分类设计,开发出近300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真正实现让孩子们在无拘无束中发现最好的自己。

  他们有着一群敢于奉献,愿意付出的,有智慧的团队。为了给每名学生确立一个私人定制,他们会提前半年进行准备,每年6月的“泼水节”,每年最后一天的“狂欢节”,每一次活动背后是老师们的智慧体现,艰辛的付出。

  个性充分张扬、潜能充分挖掘、内动力充分唤起。这种育人模式的改变,折射的是教育价值的转变。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是十一学校努力追寻的教育本质。也是我们学校正在追寻的教育本质。

  让我们一起在局长带领下,敢于改变努力朝向教育本质!

  学校转型读后感3

  暑期间,我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最新力作《学校转型》一书。书中阐述了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学校转型的方方面面,让我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为他的那种执着的、变革的教育情怀所折服。先将自己的一点读书心得总结如下:在当代,教师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教师即研究者”成为许多学者所持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倡导“教师即研究者”,究其本质,就是期盼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角色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当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教室时,已经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自己的教育实践,既能体现教师专业的自主性,也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有学者经过调查提出,教师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从初任教职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匮乏,到从教后对教学应对策略的探求,实践知识和智慧逐渐丰富,并随着专业知识和智慧发展缓慢而步入“高原期”,通过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措施,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持续增长。去功利化,追求分数以外更重要的东西。把激发人的潜能和人的内在发展作为学校第一要务。传统教育之所以学生不喜欢,是学生没有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真正作为自己的事情”,其学习的动力都是来自外部。

  本质上的追求分数的教育就是一种功利化气息特别严重的教育,分数高了,学校声誉可能就好,生源可能就会充足,校长、教师的奖金就高,但是最核心的问题使学生们并不喜欢这种看似成功的标准与教育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激励: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不同,脾气各异,内在需求不同,因此赏识、激励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力求平凡,普通中搜寻捕捉闪光点,使其扬长避短。在成功中品味,赞扬其优点、以促进个性特色的养成。再失误挫折中寻找正确、有利的因素,增强自信、开发潜能。课程设计所蕴含的巨大劳动量和智慧我想是有目共睹的,更难能耐可贵的是其处于应试背景下,在应试体制下,十一学校能在课程建设上有如此的做法以及建树,实属不易,从书中可以了解到,十一学校的课程建设是发展的核心模块。

  从课程的最初设计,到实施过程以及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崔永元说:“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十一学校的对学生成长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学生,尊重的表现是让学生主动地去选择,取消了班级,不设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有自行选择独一无二的课表,甚至每个人还有可能参与课程与活动的组建和筹建。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可能会被激发。我想十一学子一定也会很累,但他们是自我选择并描绘了前进的方向。正因为有了选择,他们才会有真的责任和担当,才会有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我一些凌乱的、不成熟的个人看法。我个人认为只要是发展的、紧随时代变迁的变革和转型都是必要的、必须的。相信我们学校的转型也一定会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使学校走向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学校转型读后感4

  近期读了《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受益很多。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

  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定位于育人层面的改革,着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成长,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并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一、定位培育人、造就人的办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指南,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北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了北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呀!我想,谁看到都会热血沸腾、激情迸发,必当引发男儿当自强、巾帼须奋进的豪情壮志。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从奋斗目标、做人之本和生存之道三个层面概述了学校培育人的方向和宗旨,阐释了教育的真实内涵和真正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

  二、树立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

  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和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具体来说,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分层开发开设;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室分区、任务分层、课型分设;课外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和自修活动让学生扬长补短;在硬件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建设了“三室合一”即图书室、实验室、教室融合一体的功能教室,同时普及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终端设备,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三、让自主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工业产品的生产也不是统一模型的塑造,而是尊重个性发展,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各自最美的光芒。其关键是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成长、成才。自主的前提是实施师生关系的平等,将教师从“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变管教为疏导、变说教为沟通、变强制为自主。因此,北十一学校采取了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改变班级授课制状态、实行走课选班制,充分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构建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去激发潜能、激扬生命、自主成长。

  学生的基础不同、喜爱和兴趣不同、将来的发展规划也不同,一样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因此北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对课程进行了系统开发,几年下来共开发了269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课程、70个职业课程和60个管理课程,组建了268个社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进行分层开设,对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体育和技术等课程进行分类开设,并且对艺术类学科进行整合开设了综合课程,针对特别学生开设了一对一的特需课程,利用小学段针对部分学生实际开设了援助课程。丰富的课程就像超市货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在这里,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还体现在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课堂学习分为自研、合作以及导学三种主要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及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比如期末评语,学生愿意让哪个老师写,就可以选哪个老师;小学段自习,学生可以提前在网上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请他负责指导规划等等。

  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心动才会行动,自主必然培养起学生自律、自觉的习惯,自主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自主能焕发学生的斗志,自主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自主能让学生在青春成长的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好,自主是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四、让评价引导学生成长

  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是必要的保障。尤其是打破行政班级、取消班主任后,开放的、个别化的、多样化的课程开设更需要标准化、专业化的评价。北十一学校变过去单一化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变过去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研究制定了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细化了评价项目、突出过程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诊断,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为学生自主导航、为学生成长把脉。在北十一学校,学生做什么都会反映在评价上,一堂课的表现如何,教师会在课后进行过程性评价;小学段自习,学校会根据学生自主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一个学期结束,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

  同时,利用各种契机、寻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表彰先进,树立校园正气、传播正能量。在校园的廊道、橱窗到处是先进、优秀以及进步学生的表彰图片和事迹介绍,真正做到了让每一扇墙壁说话、让每一副图文育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营造浓郁、积极的氛围。

  五、让研究成就教师的专业幸福

  只有把教师引向研究的生命状态,教师才会走向真正的专业幸福生活。根据学校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和成长,由此出发必然带来了许多问题,怎样开发课程?怎样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所喜欢的?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后怎样管理?怎样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倒逼着教师和管理干部们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是管理者的智慧,这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更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为了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观点,引导老师们个个做研究、人人爱研究,设置了备课组、工作坊、工作室、研究院等许多非行政的研究机构,为教师们构筑丰富的研究和交流平台。通过研究他们解决了改革途中一个一个的难题,通过研究他们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通过研究成功了学生、更成就了老师。这次聆听了多位教师的精彩报告,颇为他们的理论见解折服,他们自信饱满、汩汩而谈,他们都成为了教育行家,也正成长为教育专家。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北京十一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改的一面旗帜,也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该校以坚持不懈而丰富生动的实践探索,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本真、本色,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其本源、规律上来,这正是其重大的典型意义所在。

  学校转型读后感5

  当区教育局漂流的图书到达我校时,我在书堆寻找着心仪的书籍。手指在一本本的书脊上划过,眼睛掠过。突然“学校转型”几个字映入眼帘。副标题——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北京十一学校?那不是李希贵的学校吗?我曾读过他写的《学生第一》。绿地的一些特色活动灵感来自这本书。我选中了这本书。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我度过了一个异常忙碌的四月。所以对这本我心仪的书,我也仅仅是粗略翻过而已。读后感,也只能是粗浅的认识。

  学校转型实现教育梦

  如今,教育饱受诟病。打开朋友圈,经常看见这样的标题:美国小学的开学,让中国的校长情何以堪?中美小孩家务劳动对比。日本孩子的饮食教育等等,不一而足。让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又恨又气。一方面气那些撰文的如此贬损中国教育,另一方面,又恨中国教育虽然有所改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学校转型应该是最终趋势,李希贵领导的十一学校走在了前列。在北京十一学校实现了很多教育人期盼的愿景。通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现了一位学生一张课表,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课程结构的调整,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带来了可能,与些同时,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被激发出来,他们逐渐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教师主动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增强,他们也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自己更深层次的责任更崇高的使命。校园里群体的多样性与个体的独特性并存,各种影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和谐的校园生态。我曾经以为这样的场景描写在中国教育届只能存在于理论层面,或者存在于理想之中,但如今有人真实地系统地将它呈现于世人的面前,惊讶与敬佩溢于言表。

  学校转型是场系统变革

  这本书并不是空谈理想或者宣扬改革成就,而是脚踏实地地告诉世人:我是怎么做的。我曾经遇到怎样的困难,我怎样克服,我怎样构想,我怎样创建,我怎样实践。得与失都这样坦荡地呈现出来。除此以外,这本书的实践价值更在于系统地呈现了学校转型的过程。学校的转型包括理念转型、课程转型、教师转型、学生转型和管理转型。我的理解:理念转型是基础,课程转型是关键,教师转型是核心,学生转型是目的,管理转型是保障。

  这本书也指出了在学校转型过程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现实中的确普遍存在。

  有的学校的课程改革是从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开始的。认为改变了课堂,教师的教育理念就会转变,但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下,课程变革的空间也很有限,它可能会推出一些所谓的优质课,搭建一个教师成长的平台,促进一批教师脱颖而出,但没有触及学校的常态课堂和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所以很难带动学校育人模式的重新建构。

  有的学校从改变学校管理机制入手。这种改革只能是在怎么管上做文章,如建立民主制度,提出了学生发展需求观的管理理念,但由于没有管理内涵的变革和支持,种管理改革只是在育人模式外围摇旗呐喊,触及不到育有模式的核心。只有僵化的管理条文,学校改变十分有限,不可能实现真正转型。

  有的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尝试构建支持改革的文化环境。但很多努力尚未在深层次和实质上开展,主要表现为:文化建设还没有深入到核心价值观层面,仅仅在方法、技术、策略等方面下功夫。如果学校的基本办学价值观、育人目标以及课程的顶层设计没有改变,即使改革的策略发生改变,学校也很快恢复原状。,更严重的是,有的学校追求文化建设的效益,着眼于规则和制度的完善,没有找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落地的载体,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无本之木,学校文化成为挂在墙上的符号。

  有的学校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但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放到一个平台上,才能找到他们的需求和成长的动力。行政命令式的被动成长不仅不能长久,反而会引起教师的反感,成为负担、成为逼迫。

  这本书所提出的理念、做法不仅适合校长来读,也适合教师来读。有机会,我还要再细读这本书,读出新的体会。

【学校转型读后感】相关文章:

1.“转型教育”主题班会总结

2.企业转型升级发言稿范文

3.渠道转型培训心得体会

4.邮储银行转型工作总结

5.《大象学校》读后感

6.疯狂学校读后感

7.基层工商部门职能转型调研报告

8.教师课堂转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