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项羽本纪读后感
投诉建议

项羽本纪读后感

时间:2019-12-13 09:27:57 读后感

项羽本纪读后感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项羽本纪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项羽本纪读后感一

  今年我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深有感触,无不佩服项羽的英雄气概。

  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项羽事实上和李自成、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

  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杀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

  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

  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项羽本纪读后感二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项羽本纪读后感三

  现在,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不记得是谁说了这番话,但觉得这话特别正确,且特别适合拿来考量项羽。

  《项羽本纪》可算是《史记》里的一篇奇文:从史记的体例看,“本纪”是不该为一个失败的“草头王”作传的,它属于坐了江山君临天下的封建帝王。项羽没有坐江山自然也没有君临天下,却享受了“本纪”的待遇,不能不说这个“待遇”是司马迁给他的。然而正因司马迁给了项羽高级待遇,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失败的英雄形象,司马迁以其悲剧感极强的审美眼光给了我们一个血肉丰满的项羽,从项羽的身上,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可以汲取一点精神营养,当然有的是从正面汲取,有的是从反面吸取。

  在中国从来都是成者王败者寇,成功的让后世景仰,世人称道,而失败者则会被万夫所指世人不屑,但项羽却是一个例外。项羽最后败在了刘邦的手下,自刎在乌江边上,虽然他败了,但项羽在人们心中从来都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个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大英雄,刘邦虽然胜了,但我们听到的更多的人们的贬低;项羽虽然败了,但我们给予他的却多是同情与奖掖。有人说是刘邦打败了项羽,有人说是韩信打败了项羽,但我认为是项羽自己打败了自己,在那个年代,除了他自己,没人可以打败他。

  项羽小时候学文但不感兴趣转而习武,他叔叔对他说武学习得再好不过是敌一人敌十人,要敌万人就得学习兵法,项羽听后很感兴趣,转而苦读兵书,同时也习文练武。那时候有一句话叫“楚人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说即便是楚人只有三户了,最后也一定会灭掉秦国的。项羽从小志向远大,他暗暗立志要推翻暴秦。曾有个故事,说是项羽年少的时候看到秦王带一帮人浩浩荡荡在江中游玩,秦王被众人护拥好不气派,项羽看到了就对身边的人说“彼可取而代也”,令旁人大惊失色,他叔叔在边上听到了,知道项羽非常人也,志存高远他日必成大器。

  项羽精通兵法,力能举鼎,文武双全,同时具有先天的领导力和不凡气度,他懂得带兵最重要的是要立军威,项羽一向言必行,行必果,他武力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同时能征善战,足智多谋,带兵打仗所向无敌,仿佛出世就是与众不同的大人物大英雄。

  项羽除了上述特征外,最重要是他非常的自信、坚强、果敢、威猛,这样无比的自信,使他很少相信别人,他只相信自己。他个人能在万敌之中进退自如,百万雄兵指挥起来同样应对自如得心应手。但同时他也刚愎自用、性情暴戾,他的能力优秀,使他常常目中无人,口出狂言,一般人在他眼里都是凡夫俗子,极少有人能让他敬佩。

  项羽最大的错误不是鸿门宴上没杀掉刘邦,而是对于韩信的轻视。韩信本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韩信熟读兵书,有谋略有胆识,对军事之事了如指掌,能忍他人胯下之辱就是为了不负生平所学,为了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他在项羽帐下时虽是小兵一个,但每每都能未卜先知,对项羽的作战思路了如指掌,后来在钟离昧推荐下到项羽帐下,让项羽授他一个好职位,可是项羽偏偏对自己过份自信,目中无人。他虽然知道韩信有谋有略对作战之事更是有独到之处,但他看不起这个曾经的“胯下小人”,他认为韩信这样的人如果也当了将军那将对他项羽的不敬,会给他项羽丢人,这使他没有重用韩信——他的最大对手。这是项羽最失败的地方,虽然英雄一世,但没能逃过世俗的偏见,以有色眼睛来对待一个天才。

  项羽是一员名将,他的致命伤是不懂政治,却在打了几场胜仗之后,忽然间自以为很懂政治。政治比军事复杂得多,绝不是一个习惯于发号施令、政治资质平凡的军事将领所能胜任。项羽不但自认为他能够胜任,而且还游刃有余,他就注定的要付出代价,并连累千万无辜的人,跟着付出代价。

  秦末是一个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项羽、韩信、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都是英雄,但他们是不同的英雄,刘邦属于政治,张良、陈平、萧何属于谋士,韩信属于军事,而项羽,我认为他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的英雄行为,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司马迁以他的雄健之笔,动摇了一个几乎不可动摇的俗见:成王败寇——最起码项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还是英雄。他的悲剧显然是性格悲剧,然而司马迁笔下项羽的不完美性格恰恰具有非常震撼人心的审美价值。

【项羽本纪读后感】相关文章:

1.项羽本纪读后感三篇

2.项羽之死读后感

3.孝文本纪读后感

4.高祖本纪读后感

5.《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6.项羽

7.项羽之死读后感(精选6篇)

8.高祖本纪读后感(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