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投诉建议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时间:2019-09-28 14:32:01 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1)

  第一次翻开《消失的地平线》就被里面那些美轮美奂的图片吸引了,在希尔顿笔下,我看到了雪域高原细致的美景,孤傲的雪山、葱葱郁郁的山林、婉转的河流、宁静湖泊,神秘的故事让我不得不相信,当在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或者说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真的有一个隐匿的国中之国,那就是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讲述本世纪30年代初,英国驻南亚领事馆的领事威廉、曼宁森、美国人伯纳德和传教士布林科洛在由南亚次大陆的巴斯库乘机前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重镇白沙瓦时,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被一个东方人劫机,神秘地被安排来到了神秘的香格里拉,一个安逸惬意的生活环境,令人着迷的世外桃源。

  希尔顿说,这里还一个希望:当风暴来临,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躏,人类的一切都被摧毁,史无前例的“大黑暗”带来之时,香格里拉将拯救一切文明。大萧条时代,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逃到香格里拉这样的世界,做一个时间的盗贼。

  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生活,喧嚣的不夜城,处于锦年之外的我们也好像不能免俗,无处遁逃。很多人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上迷失了自己最初的方向,不知不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追名逐利,空气里弥漫着冷漠的衍生品的味道,人们嗅觉失灵我们才知道我们用自己无法赎回的东西典当了名利和金钱这两把双刃剑。

  希尔顿用唯美的语言造建了西方世界的“桃花源”,那是一个虚静的玄妙的世界,像梦一样的谜,那里有无尽的黄金、现代化的器具、永远长寿的秘诀,在那里,“永远”不再是一个词和两个充满幻想、空洞、可怕的字符,那里是人类最为理想的天国。

  然而,那确实是一个一次性的异度空间,驻足于彼岸,好像一切都充实了、饱满了,有了寄托,有了希望。书中主人公康威之谜,卡拉卡尔山之谜,蓝月谷之谜,香格里拉喇嘛寺之谜和满族姑娘之谜无处不显示香格里拉的神秘魅力,深深地感动着、吸引着读者。

  其实,文字是空灵的,只是那些神秘具有了诺亚方舟的力量,我们不自觉的就会想要接近她。作者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现实的事件融入到书中的人物环境中,恰到好处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努力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阅读她就好像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

  读者深深地领悟这个世外桃源宁静祥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去世外桃源寻找美好的生活,去香格里拉遁逃喧嚣,掀起了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香格里拉热,然而,他们从来没有问问枯萎的灵魂,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一句:既自以心为形役。没错,我们现在找不到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就是因为身体成为了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们的心灵,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在大好的青春里做着那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甚至不得不去低三下四,阿谀奉承,为了所谓的成功我们孜孜不倦,实际上,为的无非就是让自己吃点好的,穿点好的,最好一劳永逸。

  可是,没有人去在意我的灵魂愿不愿意,这一切将会让自己的让心灵受了多大的委屈。当《消失的地平线》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应该从精神上去寻找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们失去,是因为盲目的忙碌,我们总是奔走劳碌,好像连灵魂丢了都不知道。

  记得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长假,那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看清,其实,香格里拉,就在你心里。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2)

  在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问世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秘境之地”香格里拉(Shangri-la)中,“适度(moderation)”这个词,被喇嘛寺那位儒雅、睿智、博学、神秘的张先生反复提起。所谓适度,就我个人的理解,可能就是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对你个人而言,最恰如其分的程度或者界限,这个“度”不多不少,不浓不淡,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则不及。比如,偏爱的食物不能贪多,要适度;中意的人和物不可过度痴迷,要适度,否则就可能“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其实,这样的理念和思维在中国人的认知范式里,并不陌生。从很小我们就曾被父辈耳提面命“过犹不及”,“适可而止”,“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等等……仿佛所有的事情一旦跨过那个界限走向极端,就必然会有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这样的思想,与我们的先贤孔子所重视的“中庸之道”不无关系。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这样的态度,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连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样的“上层建筑”之事上,也只求达到一种旷达豁然、尽力而为的状态。从崇尚极致的西方世界而来,原本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大使馆领事康韦,在世外桃源一样的香格里拉,也生出了““追求极限,永不止步”这个口号远没有“尽力而为,适可而止”合理,甚至有些迂腐”的观点。

  生活在高压下的现代人,焦虑感无处不在,业绩争第一,收入争第一,孩子成绩得第一,衣食住行争取事事处处都能出人头地,艳压群芳。古今对照,不能妄断孰优孰劣。因为,对于“中庸”,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多我们这一方振振有词的辩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宁做凤尾/鸡头,不做鸡头/凤尾”“追求卓越”“做到极致”等等……时代不同,人的认知理念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一个平和淡定,知足常乐的古人穿越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说不准就会被人嘲笑讥讽为不上进,没出息呢。

  其实,在极度的追和求背后,往往都是填不平的欲望在驱使,而欲望的源头则有众多的缘由。一个整体欲望高度膨胀的社会,焦灼、浮躁、不耐烦就会俯拾即是。而只有适度,中庸,不争不抢,知足常乐,一个大同世界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和正常运转。在书中所描绘的这个亦真亦幻的香格里拉,唯有遵从这样的适度信念,一切在现如今的世界来看,美好到不真实的生活场景,才能得以顺理成章的存在吧。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3)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嘛寺。小说重点描写的是五个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著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大喇嘛选中康维做他的继位人。如果选择留在香格里拉,康维也许会像那些喇嘛一样修行,去研究一门艺术,然后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轻的面容。如果康维成为大喇嘛,他又会怎样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维却禁不住朋友的劝说逃离了香格里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遐想。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4)

  《消失的地平线》这本由希尔顿著的书籍,一直是我必读书单中的一员,最近,在重庆开往西安的高铁上被我读完,前后共花了5天的时间。读这本书说了也许就是一种缘分,一是在中秋出差前的两天突然在晚上写作的时候,于微博上看到了有关这本书的话语,也就触动了我要读这本书,二是马上要出差了,出差的过程中,睡觉前、飞机上、高铁上都会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而这样的时间,我更愿意读一本书。于是,在出差的前二天就在京东上拍下了四本书,出差的前一天这本《消失的地平线》和《寻找时间的.人》也就到了我的行囊中。

  可以说,到今天,这本书我已经读完有3天的时间,为什么迟迟没有总结一下,主要是脑子里一直回味着这样一本书,回味中,不得不说,这样的文字,正如那香格里拉一样让人着迷,让人思索,甚至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去写一些什么。

  书中介绍了什么?笼统地来说,书中的文字是一种回忆体,更为准确的说是第三者在第二者的书稿的基础上,而第二者在第一者回忆的基础上得到的这本书,细细算来,这本书文字的问世经过了信息传递的五重奏,即当事人经历--转述--第二者听---第二者记录---第三者看理解--第三者写出。书中讲述了4个人,在战乱撤离过程中又遭有目的的“劫机”,然后到达一个似乎时间停止的“香格里拉”(这里突然想到,最近自己读得两本书,还有些圆圆,都存在时间的永恒之地),在这里康维和其他三个人在等待中,尤其是康维领略到香格里拉的奇妙,迷恋,然后逃离。在这期间,我们读到了一种将青春永驻的秘密,看到了这个地域的神奇。可以说,在众多的书中,是唯一一本对于男女关系叙述最少的书籍。当然,经过信息的五重奏以及书籍最后马林逊的连续不容也没有底气质疑的提问,让我开始怀疑,书籍中的香格里拉是否真实的存在,香格里拉里面高僧的年龄以及描绘出的洁净之地是否值得可信?

  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美丽的香格里拉,也许因为和自己有过到过洁净之地--泸沽湖和玉龙雪山的缘故吧!泸沽湖,湛蓝的天空,清晰的空气,如画般的景色,飘扬的经幡,旋转的转经筒.....都让人整个心被水洗了一般;玉龙雪山,飘荡着的浮云,白白的雪,飘着的雪花,高处的山峰,脚下的峭壁.......让人心中一颤,有一种不由自主地从脚到大脑的精神升华。于是,就在要写文章之前,翻起来书中香格里拉的描写,但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翻找到,而脑海中却又那么一幅文字说不出的画面。再细细翻找,才发现,书籍中并没有大篇幅对于香格里拉的描述,这些画面都是康维看到的画面断断续续的感想汇聚的画面,能找到的一个还算段落只是:“可是这里,在香格里拉,一切都处在深深的平静之中。没有月色的天空星星也使劲地闪烁着光芒,而卡拉卡尔的顶峰亦透出一抹淡蓝色的光彩”。

  这样的画面,我想对于我来说,既神秘又亲切吧。亲切是像极了冬日在老家,写完一篇文章,然后到院子里看到满天的繁星,衬托着冰冷的空气,望着远处的山峰的感觉;神秘,正像着何地“藏地密码”般给我留下未读完的神秘色彩,像《藏獒》带着无限的遐想。

  关于书的后续,我更希望,确实有这么一个神圣的地方存在,那是洁净的灵魂的寄托地;我更相信,确实存在时间的永恒,因为无求无欲,所以时间暂时得以停止;我更相信,康维在香格里拉的召唤下,又回到了那里;我更相信,送康维到医院的那个女性,就是那满族小姑娘(因为离开香格里拉,迅速恢复了正常的年龄);我更相信,满族小姑娘暂时的离开,正像张所说的那样,为了保证香格里拉的秘密,为了带康维回到永恒的香格里拉。

  消失了的地平线。为什么如此说,我想更是对于当今世界的警告,警告世人,如果不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最后的香格里拉也会变为汹涌澎湃的海水(正像在读的《寻找时间的人-永恒之地》中描述的世界一样),而目前的地平线将最终消失。

  (后记:突然发现,选的两本欲在出差半月间读完的书《消失的地平线》和《寻找时间的人2-永恒之地》,竟有如此的理解上的巧合,也许这就是一种机缘巧合,冥冥之中自由安排。)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5)

  本来是准备练习阅读,买了英文版,但无奈,坚持力太差,只读了三分之一便匆匆放下。于是便拿起中文版,逐字逐句的读过。

  其实我不能说这是一本很吸引人的小说,因为人物关系单一,没有情感纠葛,没有高潮迭起,故事结构单一,没有过多的悬念铺垫,缺乏一般的吸引力。小说采取倒叙的手法,将香格里拉的事情作为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开头和结尾都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而主体部分采用第一人称。这一点与呼啸山庄的写法正好相反。

  纵观全书,我不得不说,关于活佛的描写非常精彩,因为这是一位介于凡人、神人之间的老者。所有香格里拉的秘密,都在老者的讲述中一一展开。而老者所宣扬的蓝月谷的生活态度,不同于俗世。我们姑且可以认为,香格里拉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与现世无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做到了绝对的独立,强调个体对于情感和事物保持冷漠的客观,而将生命的延长和个人的修行作为生活的主旨。

  但这一点与所有的宗教都并不相合,因为一切宗教,建立后为扩大传播,必定会将个人的修行与个人的成就、家庭的成就、社会的的贡献相结合,保有造福大众的特点。而这种功德只受在修行者本人的宗教,缺乏传播的基本特性,故而是孤立环境中的一个特例。

  但是这本小说在出版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引得无数西方人来到云南、西藏探访香格里拉的存在,并且为迪庆的旅游事业发展做出了空前的贡献。究其原因,自十九世纪就开始的中国热、西藏热功不可没。无数探险家、博物家、掠夺者来到神奇的中华大地,因为好奇和财富的驱使,探寻神秘的西方文明,感受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而本书出版后几年,而此时间大战便开始了,本书中所描写的孤立、自然、安宁的香格里拉,便成为战争中人们寄托幻想的对象。而长寿恰恰就是战乱中命运不可预知的民众们最大的渴望。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相关文章:

1.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作文

2.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范文3篇

3.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范文三篇

4.倒悬的地平线读后感

5.《消失的王冠》读后感

6.形容消失的成语

7.消失的国家

8.消失的妹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