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读后感(精选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迟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迟到》读后感 篇1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一些错误,但是如果我们不会正确面对错误,迎难而上,知错就改,那么成功就会不断向我们招手。每当我上学迟到后,脑海中就会想起林海音的文章《迟到》。
课文中,作者林海音从经常迟到到改掉错误,经历了父亲的鞭打、送花夹袄和铜板两件事,也正是这两件事,让作者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既严厉又和蔼的人,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才使她彻彻底底的改正了错误,并且每天都到校很早。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迟到的时候。
有一次,早上我一睁开眼已经是7点15左右了,爸爸正拿着手机懒洋洋地看时间,这一看不要紧,之后的一秒钟,他变得严肃起来,迅速从床上爬起来,“快点起!赶紧,快点!”每当这时候总是最令人恐惧了,起吧,又嫌太晚,到了学校得挨骂,不起吧,又说服不了爸爸,还耽误了课程,所以,我经常磨磨蹭蹭地在爸爸的骂声中穿好衣服,忍受着到学校继续被老师批评的尴尬,真烦!
到了教室,老师经常会用“严厉”的眼光瞪着我们这些迟到的人,同学们也一个个向你投过来异样的眼光,有的冷笑,有的诅咒……我已经几次下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但总是半途而废,知难而退。
学了《迟到》后,我开始佩服课文中的主人公,敬佩他那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改正错误的决心,如果还有迟到坏毛病的同学,一定要向林海音学习,尽快地改掉,包括我自己!
《迟到》读后感 篇2
《迟到》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主人公林海音小时候的故事。
林海音从小就有懒床的坏习惯,一次外面下大雨,林海音又赖在床上不起来,她父亲让她起床,她却怎么也不挪动一下,父亲火了,抄起鸡毛掸子打她,逼她去了学校。后来父亲又追到学校,给她送去了铜板和花夹袄。从此以后,林海音再也没有迟到,还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好父亲,她帮助女儿改掉了赖在床上不起来的坏习惯,他很爱自己的孩子,我从“父亲给林海音送花夹袄和铜板”的情节体会到的。我觉得林海音懒床是不对的,应该上学不迟到才对,多亏你有一个好父亲,把这棵歪的小树扶正了。
我不会像林海音那样,我从未迟到过,我要做一棵没有坏习惯的挺直的小树,即使有坏习惯也要及时改正,因为它可能会影响我的一生!试想,如果那天林海音没有去学校,或许就没有今天著名的作家—林海音了。
我很喜欢《迟到》这篇文章,因为它告诉我们,坏习惯必须改掉;它还告诉我们,父母是爱我们的,不管他们批评我们或是打我们,他们都是为我们好,父母最终还是爱我们的。
今后我一定会在有了坏习惯时,自觉地、不用父母督促地去改正它,争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将来争做一名优秀的、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迟到》读后感 篇3
学完《迟到》这一课,文章朴实的语言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它写的是作者林海音小时候有赖床的坏毛病,父亲在一次天气不好的情况下鞭打并催促她上学,过后又给她送铜板和花夹袄,从此她决心改掉这个毛病,并永远成为学校门口第一个等候开校门的人。
读完课文,每次一想到父亲用鸡毛掸子打作者这个画面时,我都感到心痛。我想父亲也一定是打在儿身,痛在父心呀,哪一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父亲毫不留情地拿起鸡毛掸子打作者,就是他内心痛楚的表现,可后来又给作者送花夹袄和铜板,这一情节再一次让我感到了父爱的深沉,也许这就是作者林海音对这件事刻苦铭心的原因吧。在读这篇文章时,我同时也了解了文章的背景,这是林海音的一篇回忆录,这其中,又倾注着作者多少对父亲的感激呢?
一直让我感到不太舒服的是,我觉得父亲虽然是个好父亲,可是他却用鞭打孩子的方法来让作者改掉毛病,我并不赞同,这也许在以前还可以,但现在或许就不行了,为什么父亲不用讲道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呢?或许是那时的家庭教育方式人们还都不太重视吧!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作者是怎样对待错误的。经过这件事,她吸取了一个永远也忘不了的教训,也改掉了这个毛病,并且每天都起得很早,每天都认真的学习。这时,我的脑海里此时出现了一句名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重要的是不要重复错误”。对呀,错误是永远不会避免的,可是重复错误,就是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当我们犯错误时,只要虚心接受并认真改正,把缺点变成优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学会理解父母教育我们的良苦用心。
《迟到》读后感 篇4
文章说一次她在一年级的时候,她有了赖床的毛病,每天早晨该起床的时候犯愁,因为她知道自己起床之后就不早了,走到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心情非常恐惧。
有一次,外面下起了大雨,她早上自己醒来已经很晚了,心里愁的不得了,但是她却勇敢的赖在床上不起。她向妈妈请求不去上学,但是转眼间爸爸来了,听了我的话,生气极了,抄起一把鸡毛掸子,狠打了好几下,但最后还是去上学了。
老师叫我们静默5分钟,说了一些关于爸妈和功课的话,自己听了鼻子酸了一下。
但是在静默当中,有人碰我睁开了眼睛,原来是老师来暗示我向窗外看,我看见了爸爸的身影。我征求了老师的意见,去爸爸身边。爸爸什么话都没说,给我一个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从今以后,我来的特别早,是全校第一个进校学生。
在“抄起鸡毛掸子狠打了几下”能看出爸爸很凶。在“给我一个花夹袄和两个铜板”能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在这件事情上让我懂得:做错了事马上改正才是一个好学生,不能屡教不改。
《迟到》读后感 篇5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父亲对作者如此地严厉,作者因为窗外下起了雨而耽误了上学,父亲又不准乘车去学校,所以作者心里肯定没了底气。此时我非常理解作者的心情,赞同作者的做法,又不是有意不上学,而是赶不到了,这样的特殊情况总会遇到一次吧,当看到作者和父亲对话的时候我在心里想作者的父亲就不能宽容一点,体谅一下作者,作者也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
父亲最终还是拿起了鸡毛掸子向作者打去,当我读到这时觉得作者好可怜竟受着这样的毒打,心中愤愤不平,此时我很想问问作者的父亲为什么这样做,难道作者做错了吗?
看着作者被宋妈抱上汽车心中才好受些,最起码作者不会带着伤痕顶着倾盆大雨走着去学校,作者在文中形容他(她)的伤痕时,我都有点吃惊因为作者身上有多少条伤痕啊!作者心里应该充满了不情愿和伤心被这样毒打过谁心里能好受。看了之后,我都为作者感到伤心哪!
在作者到学校 时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思考时,作者的父亲来了,我心里很担心怕父亲把今天早晨他和作者发生的事情给老师再说一遍,告诉老师他(她)不想上学了,就因为下了场大雨,不想来了,此时我心里砰砰直跳怕老师是不是听到父亲说的话就要把作者罚站,抄课文等等。太不可思议了!父亲竟然给了作者一件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我被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明白了我一开始的理解就是错误的,原来父亲鸡毛掸子打下的都是深深的爱,父亲对作者的感情可是深厚的,他每打一下不光作者感到痛,父亲的心里也重重地挨了一击,打着自己的孩子父亲的心里肯定比谁都难受。父亲打作者是爱,父亲给作者送衣服和两个铜板也是爱。作者明白了只有父亲的管教才能使自己在成长中更加出色,我也明白了父亲做得这件事是对的,有时候我们多理解一下父亲,想一想父亲的话有没有道理,这会在我们的成长中是一大关键。
《迟到》读后感 篇6
《迟到》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主人公林海音小时候的故事。
林海音从小就有懒床的坏习惯,一次外面下大雨,林海音又赖在床上不起来,她父亲让她起床,她却怎么也不挪动一下,父亲火了,抄起鸡毛掸子打她,逼她去了学校。
后来父亲又追到学校,给她送去了铜板和花夹袄。
从此以后,林海音再也没有迟到,还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好父亲,她帮助女儿改掉了赖在床上不起来的坏习惯,他很爱自己的孩子,我从“父亲给林海音送花夹袄和铜板”的情节体会到的。
我觉得林海音懒床是不对的,应该上学不迟到才对,多亏你有一个好父亲,把这棵歪的小树扶正了。
我不会像林海音那样,我从未迟到过,我要做一棵没有坏习惯的挺直的小树,即使有坏习惯也要及时改正,因为它可能会影响我的一生
试想,如果那天林海音没有去学校,或许就没有今天著名的作家—林海音了。
我很喜欢《迟到》这篇文章,因为它告诉我们,坏习惯必须改掉;它还告诉我们,父母是爱我们的,不管他们批评我们或是打我们,他们都是为我们好,父母最终还是爱我们的。
今后我一定会在有了坏习惯时,自觉地、不用父母督促地去改正它,争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将来争做一名优秀的、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迟到》读后感 篇7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学习了林海音的一篇文章《迟到》。
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小时候有一个赖床的坏习惯,一次因下大雨又起晚了,不想上学遭父亲打,事后父亲又给作者送夹袄和铜板,感动了作者,从此以后,作者再也没有迟到过的故事。
当我读完这句话:“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真正理解了作者所说的“父亲管教他很严很严”的意思。父亲对作者的关心,首先体现在了“严”这个字中。而后来父亲给我送花夹袄和铜板,又让我再次感受到父亲对作者的关心。父女之间就这样在无声中相互理解,相互原谅,作者也因此而大彻大悟,从此改掉了迟到的坏毛病。
由《迟到》这篇课文,我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他每天早上经常迟到,但无论老师怎么批评教育他,甚至去他家家访,他仍然无动于衷,照常迟到。别人迟到了一次两次就改了,他呢?不管老师怎么教育都不管用,老师对他真是失望之极。和林海音相比,这位同学是不是应该有所醒悟呢?
同学们,一些名人之所以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关键在于他们面对错误的态度,他们犯了错能及时改正,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错误,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他们学习呢?好习惯成就一生,让我们就从今天开始做起吧。
《迟到》读后感 篇8
两个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机会相遇?若如几何图形中两条平行线,无论等待多少轮回,终究有缘无份;若如十字路口,在人群车辆穿梭定格的瞬间,彼此认出对方,这一生已无憾;若如人桥,彼此相遇却不觉对方,然而背对着朝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生活走去,有份无缘。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迟到》。
从小青梅竹马,一路相扶到长大。他说,有一天我会把水蓝色的婚纱穿在你身上,因为你是世界上最美的新娘。她,为了一句承诺,一句年少是玩笑的承诺,她等待,她泪眼看者不同的女人在他的生命进进出出,她始终相信她会等到,即使他总是迟到。一辈子的生命究竟有多长?当他终于买到那套水蓝色的婚纱狂奔到医院,他终究还是迟到了,而她,一生的等待无果,眼角的泪痕还未干。
这是一段让人哀伤的故事,于是我也为她流下眼泪。倘若要问爱情究竟有多坚强?我想这是最好的答案。
很多人都不相信命运,然而很多事却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手中抓住的幸福,往往总是不曾看到,眼光从不施舍给眼前的幸福,总是抬起头,想要抓住沿途的幸福。
人的一生就是一趟单向旅程,不能退票,更不能转票。沿途无论有什么吸引你的事物,如若不能抓住,下一秒你就永远失去。但是就像一些野花,这里错过,下一站或许还在等你。
当烟卷了手里的花儿,去摘玫瑰,去摘百合,但结束的时候,才发现手里满是腥红的血,才发现自己怀恋的是那淡淡的野花香。但毕竟已是终点,该下车了。
如果你正在迟到,那就加快步伐吧!如果你正在拥有,那就珍惜吧!记住,珍惜和把握。
《迟到》读后感 篇9
昨天晚上,女儿听樊登小读者的《到乌龟国去》,我忽然联想到这本书。兔子走进乌龟的国家,一切都是慢悠悠。即便一个航班晚点,至少需要延迟半年后起飞。想一想,嘴角不自觉上扬了。是啊,正是因为慢,才可以给我们安静的时间与理由,进而拥有充足的'时间观察、思考与体会。对于人生这场行程,没必要每天像追赶班车一样,准时准点。慢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也何尝不是一种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早在十年之前曾著《世界是平的》,影响深远。这本书是有关于他人生的故事。在我们这个加速变化的时代,我们特别焦虑,每个人恨不得告诉自己必须努力,必须加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慢不是倒退,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静下来去思考一些事情,理清思路,是应对这个变化世界的不变之道。
从不确定中获益,同时也有一层隐喻是关于未来世界的变化。加速变化的时代,3M法则:技术手段的力量,市场化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变化如此迅猛,要求我们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台风眼。要有自己的一块根据地。不管走多远,都需要重新汲取能量,重塑思想。
当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退后两步看一下全局,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只有一技之能,需要学习各种能力,不能靠自己的存量技能生存,把自己打造成一支队伍,再加入一个好的团队,以特种兵的思维方式存在,以培养自己成为瑞士军刀的目标而持续学习。
《迟到》读后感 篇10
我读了精装版图画书《迟到大王》。这本书的故事内容看上去很简单,我却感触很深刻。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的小男孩,因为种种原因:一次在上学的路上,突然被下水道里钻出的鳄鱼咬住了他的书包,害他上学迟到了;第二 次被丛林里跑出的狮子咬破了他的裤子,害他再次迟到;第三次过桥时突然被巨浪打倒,水灾害他又迟到了。约翰真倒霉!老师总是不相信他的解释,惩罚他写三百 遍、四百遍、五百遍承认错误的话语。约翰没有半句怨言,接受着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惩罚。终于有一天,约翰按时到达学校了,一只毛茸茸的大猩猩却把老师抓到了 屋顶。老师向约翰求救,约翰顺理成章地告诉老师这里怎么会有什么大猩猩?老师总是不相信约翰是不对的,结果当老师遇到麻烦时,约翰也不相信老师了。
其实,我感到无论老师和同学之间,还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应该互相诚实,充满信任。如果老师、爸爸和妈妈对我们充满信心,时刻鼓励我们,我们就会更努力,更有自信心,才会不断的进步。我们也会特别信任他们。在不断的鼓励和信任中成长,我们会很棒!
通过读《迟到大王》,我感到时间是宝贵的,除了特殊原因,我们一定要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拖拉,学会合理利用时间,我们会在时间的隧道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迟到》读后感 篇11
有时候多一次解释,就少一个误会。
《迟到大王》这本书主要讲了:小主人公约翰迟到了三次,每一次的原因都各不相同。结果,老师没有相信约翰。最后,老师也遇到了相似的麻烦,他向约翰求助,约翰也象以前老师不信认自己那样不信认老师,所以并没有帮助他。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想到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我和爸爸解一道题,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而爸爸的说法我想都不想就反对,最后爸爸证明了他的说法是正确的,我才恍然大悟。
所以换位思考下别人的处境,给对方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迟到》读后感 篇12
《迟到》是作家林海音写的她小时候的故事。
一次,她因赖床而迟到,不想去上学,被父亲揍了一顿,结果还是乖乖去上学了。林海音后来因为体会到了父亲对她深深的爱而改掉了她迟到的坏习惯。
这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却被作家把那深沉的,用心良苦的你父爱写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联想起自己的爸爸妈 妈。我的父母十分称职。错了,他们训斥责备;对了,他们褒奖鼓励。他们既严厉,也很疼爱我。
记得有一次,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在家无聊至极,心里总想出去玩,看着坐在电脑前故事的爸爸,忐忑不安地走到他面前对他说:"爸爸,我能出去一会儿吗?""可以,但你不能跑得太远,就在家附近玩!"爸爸用和蔼的眼光回答。"好的,我就去打弹子球,不远,就在附近。"我心花怒放地满口答应。走出家门,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边哼边唱手舞足蹈,东看看,本瞧瞧。太阳公公对我招手,大树哥仿佛在对我说:"你好,你好,我是大树。"树上的鸟儿也唱起了歌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也没理会。先去打弹球,后来又去游乐场。天渐渐地暗下来,玩得忘形的我才知道已经很晚了,我心急如焚地跑回家。
一回到家,爸爸眉头紧锁,双手插腰大声吼叫:"你到底跑到那里去了?这周边每一个旮旯我都找过,根本没有看到你的踪影!""我……我到游乐场那儿了。"我支支吾吾地回答。"我不是叫你在家附近玩吗?怎么跑那么远?"爸爸认真而又耐心地教育我,"街上那么多的坏人,你不害怕吗?……"
这一件事过了很久,但让我记忆犹新,因为它让我懂得了爸爸妈 妈对我的爱!
《迟到》读后感 篇13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对这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我们的多数提问,在课堂上一一得到了解答;可有一些提问,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有的人得不到解答便渐渐把它抛之脑后,还有些人一直难以释怀,把它变成了对自己、对人生的心灵叩问,始终尝试解答,等待着一个柳暗花明的彻悟。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翻开了《迟到的间隔年》。这本书的作者东东,就是这样一个始终怀揣疑问的孩子。在工作了一年多后,他请了3个月的假,就这样踏上了他的心灵之旅。这个在姐姐眼里从小就爱提问的孩子,在青春的尾巴上,又倔犟了一次。
看着身边的同学、同事忙忙碌碌地生活,各自围绕着不同的球心转动,他迟疑、迷茫。香车美人、灯红酒绿,这些是自己最终的幸福吗?
“我不是为了摒弃大众的生活,更不是在崇尚另类,我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地准备出去寻找一些什么的人。”间隔年,原是一些欧美学生在升学后的一次体验社会的旅行。而对于东东来说,这个间隔年是迟到了的,也是必须的。
从3个月到10个月,足迹辗转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到尼泊尔、西藏,在路上他以义工的身份帮助当地人民,最终邂逅了自己的真爱——日本女孩沙弥香。在印度,他遇见一个又一个热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义工,分文不取地照顾那里的病人。在巴基斯坦,他遇见颓废的法国青年,却对心中的上帝有着清楚的印象;在西藏,他遇见善良的边巴?
只为寻找一个信仰、一个答案,却收获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财富。在路上学习爱与理解,收获感动。一路走,一路困惑,却渐渐地不再执迷自己所寻找的纯粹的答案。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这些问题或许太难解答,也太过抽象。但在这一次次抽象的思考背后,却有一个正日臻成熟的生命之果。随着百转千回的体验和一次次洗礼,我们看这个世界的视角也正在慢慢扩展。
“我在间隔年的路上学习了爱,而在我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中,我要将这份爱,带给我的妻子,我的家人,我的身边朋友。”我开始想象作者写下这段话时,一笔一画的认真和嘴角淡淡的微笑。
特立独行的东东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个戴着鸭舌帽的骂骂咧咧的霍尔顿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霍尔顿是作家塞林格笔下的叛逆少年,也曾游离于成人世界的大门外。他也是那样纯粹,怀揣着一望无际的麦田梦。他也曾迷茫,逃学的他过了一段“疯狂”的间隔期。最终的结局虽然也是绕了个圈,又回到了日常生活的轨道中,但这期间有过挣扎,有过妥协,更有顿悟,都在为破茧成蝶积蓄着力量。他的青春所承载的重量非同一般。
东东和霍尔顿,不是他们的特立独行,而是这种直面人生困惑的勇气,让我肃然起敬。
也许,现在的我们不可能奢侈到拥有一个间隔年的时光,间隔月、间隔日也难以实现。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时间,可以静静地沉淀自我,反观自身,让你的灵魂跟上匆忙的脚步。
要怎样去生活?一叠叠作业无从解答。唯有思索可以让心灵明澈。
思索,就像是东东笔下的旅行一样,它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如果旅行是催人在路上思索,那思索则是在心灵上的一次旅行。
《迟到》读后感 篇14
这是一篇含有极具深刻哲理的文章,它启迪着我们:在成功的大道上,“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先行者拥有更多的机遇选择权,而迟到者则等于放弃了成功的竞争。
文章中的“堂叔”以骑车 一事,将他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孩子们。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这个道理。因为当我们在强势群体中发展受到限制的时候,不妨到弱势群体中发展,在那里会很有把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古往今来,凡走好运的人,都得益于他们所拥有的果敢的性格与心态。虽然在一个人作出果断决策的同时,就意味着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成功,另一种是失败。但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承担这份风险,那么做到果断自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经济学家梁凤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有雄心成大事者的勇气并不是赳莽夫,而是大智大勇。他们敢想敢做,敢拼搏,好运没有理由不属于他们。
事实告诉我们:要想做到见机而行,必须善于把握良机。不过,良机不可能赤裸裸地放在我们的面前,它常常被复杂多变的迷雾所掩盖。为此,我们必须养成审时度势的习惯,随时把握客观形势及各种力量对比的变化,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这样方能及时抓住时机。所以大凡成功者必须当机立断,把握时机,一旦对事情考察清楚,就不要犹豫,不要怀疑,勇敢果断地去做。
该出手时就出手,意念发动处便是出手时。行事过于循规蹈矩者往往不能先发制人。左顾右盼就会坐失良机,甚至导致失败。须知机会有时只有一次,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只要比他人抢先一步,就能抢先抓住机遇,比他人超前行动,就能比他人先行获得成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机会出现了,请不要犹豫,勇往直前,必能取得胜利。
因为失败与机遇并存,风险与成功同在,无限风光在险峰。所以没有风险就不会有波澜壮阔的人生,就不会有绚丽壮美的人生风景。
《迟到》读后感 篇15
根据字典的解释,“间隔年”指的是在人生两个主要阶段之间的一段延长了的过渡时期——青年人在高中毕业之后、进入大学之前,用一年时间去工作或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背景的生活。在旅行的同时,也会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间隔年在欧美已发展了五十多年,在中国还是很新鲜的概念。毕竟,大学不会允许学生收到通知书却不来报道跑去旅行,家长也无法容忍他们眼中的“瞎胡闹”。
这本书作者孙东纯是广州一家公司的员工,东东带着一张仅有两万一千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广州,带着一个“间隔年”的主题走出了中国。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从原来计划前往印度变成一次辗转亚洲的旅途,从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西藏到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身份服务于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人。旅途结束,他找到了全新的未来、内心的宁静和他的珍爱日本女孩沙弥香。虽未谋面,但通过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们的相爱是巧合也是天作之合,他们都有一颗纯真善良勇敢的心。拥有这样的心,才能去很多美好的地方,遇到同样美好的人。
近代中国有学者提出“开眼看世界”来改变中国固步自封,鼠目寸光的惨状。对照现在的状况,我们也需要睁开眼睛,走出自己的花园,看看缤纷的世界。不出去走走,我们面对的只是生活的三点一线。我们不知道南非有野生企鹅,澳大利亚有美丽的大堡礁,新西兰有宛如仙境的皇后镇。
但是,面对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能进行间隔年的只占少数。但我们可以步步前进。从短暂的一周,到两周,一个月,一个假期,半年,一年。在理想和现实中不断的追求平衡点,最后把理想化为现实。如果愿意打破常规,如果喜欢在一个满是摩托车和开阔草原的世界里漫游,或者只是想要找到额外的动力,让自己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奔跑,那或许出国一年对我们来说很合适。间隔年中,即便是出乎所料的艰难时刻也有其疗效收益。间隔年是以一种嘻哈的方式让人从青春期走向成熟,如果方式得当,它也是保持年轻的一种方式。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教室不是唯一的课堂,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很大,只要我们足够勇敢,世界真的很大。在路上,我们收获爱,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将这份爱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迟到》读后感(精选15篇)】相关文章:
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12-18
部门迟到检讨书(精选6篇)11-27
【精选】开会迟到检讨书四篇11-06
精选员工迟到检讨书四篇11-03
【精选】上课的迟到检讨书3篇03-13
精选上班迟到检讨书4篇02-16
大一迟到检讨书(精选12篇)11-30
早上迟到的检讨书(精选17篇)11-30
大学班委迟到检讨书(精选6篇)11-30
迟到检讨书600字(精选11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