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异类》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起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精英自身的天赋、努力对于成功的作用,这本书关注的是社会的影响——文化、族裔、家族等非个人因素。“这本书的主旨不是讨论个体的树,而是讨论整个森林”。
【从出生就输在起跑线?】
从加拿大顶级冰球队的例子引入,作者认为,球队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球员的出生月份构成。出生越往前,说明生理成熟度越高,比如1月出生的孩子要比12月的发育得更好,从而在竞争中具备优势。因此,球队中1月出生的孩子越多,就越有可能成功。
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规则在起决定性作用: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即从1.1日到当年12.31日出生的球员会被分到一组,12个月的年龄差距背后是12个月的成长发育差距,这将为他们后面的竞争带来巨大影响。
联想到学校教育,出生在年末的孩子会比出生在年初的孩子存在生理发育上的劣势,因此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更可怕的是,这些劣势可能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很快消失,反而因为“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里“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而越来越失败。相反的,由于生理发育早带来的优势也会不断积累,不断带来的正反馈让孩子更加自信,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但,假如划分年龄的界限不是1月1日呢?比如很多小学规定,以当年9月份为线,年满6周岁才可以入学。这样的话,出生在同年8月和9月的孩子便有了不同的命运,8月孩子由于不满6周岁只能推迟一年入学,而9月孩子正好踩线入学。
现实也许是,9月孩子的家长心里正暗自高兴,因为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根植于我们脑海的一个观念就是“成名要趁早”,做什么都要先入场,从而获得先发优势。人们互相攀比的是谁家孩子那么小的年纪就上学了,真厉害,在将来毕业、找工作、婚嫁等要求年龄的重大人生节点上,他们永远比别人早一年。想起来早入学就是只赚不赔的好事呢。
但是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呢?生理发育的不成熟意味着可能带来后面一系列不可挡的劣势。因此,作者断言“很多制度甚至过早地将一部分人划入失败者行列,阻碍了这些人成才”。
而且,将眼光放长远一些,但你退休时,是不是也比别人晚一年呢?
【10000个小时法则】
强调刻意练习的10000小时法则,看似在说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所谓10000小时法则就是指:一个人要达到顶级水平,必须一遍又一遍的刻苦练习,最小时长的临界量是10000个小时。
然而作者却发现,10000小时的确是大量的训练时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很难依靠自己去达到这个要求,他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需要参加训练课程等。总而言之,你不能太穷,不然兼职打工赚取学费是无法挤出这10000个小时的,你最好还得有财富和认识上的支持,让你有钱去报名专项技能训练班,让你在年幼无知时就能有目的的训练一技之长。
作者从甲壳虫和比尔盖茨的成功经历中验证了10000小时法则,并进一步做了分析,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75人中,有20%出自同一个国家同一代人——美国的19世纪30年代。在1860-1880期间,美国经济步入历史上的转型期,如果生在1940s(在黄金时代才20岁),你就太年轻以至于无法把握机遇,出生在1920s,你就太老以至于思维固化在内战前的模式。同样的,1975年是个人电脑大爆发的时代,如果在这一年,你恰好20-21岁,即出生在1954-1955,你就能赶上时代红利成就个人。正好,盖茨和乔布斯都是1955年生人。
因此,作者强调,他们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练习10000个小时的成果,更是独特的时代和成长环境促成的结果。
【门槛效应】
智商存在门槛效应,并不是智商越高,就越成功。二者之间只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一旦超过某个数值(比如智商120),此时更高的智商并不能转化成更多的现实优势。通过进入职业篮球队的`球员身高、获得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本科所在学校等例子,作者佐证了这一推论。
一旦超过一定的门槛,这个门槛因素的影响力就会大大下降,两个人之间不能再通过此因素作出明显区分。就像是考上985,不管是顶尖985,还是一般985,你都登上了这趟“社会认可高校”的列车,不管是坐在一等座还是二等座,你们同样可以到达目的地。
那么,区分同一趟列车上人们差异的方法是什么?请往下看。
【实践智力】
如果说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商是普通智力的话,那么情商或许就是作者所称的实践智力。实践智力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也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从而调动别人的资源为其所用,从社会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
实践智力更多的来源于家庭阶级的影响。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家长悉心的培养下,“学会如何舒服的与成年人打交道,在必要的时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学会在复杂的组织机构中应付自如”,而劳动阶层家庭的孩子“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们都不知道如何为打到良好愿望制定策略(customize)”,他们是“疏离、疑虑和有强迫症”的。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的观点与此处不谋而合。一群刚毕业入职的职场新人,通过观察他们与领导相处的方式就能判断家庭是否富裕。有钱人家的孩子碰上领导的状态是松弛的,会自然、主动的跟领导交谈,而穷人家的孩子则是畏缩的,战战兢兢、安静顺从,从不敢直视领导。这种差距在天天向上的舞台上也发生过,当时豆瓣网红南笙和欧阳娜娜同时登台,南笙已经凭自己的能力与欧阳娜娜站在同一个舞台上,论美貌谁也不能说她更差。但是当两个人与主持人和其他嘉宾互动时,你就能发现,家庭的阶级优势所带来的影响多么巨大,一个落落大方,一点都不怯场,一个扭捏瑟缩,眼神闪烁。
可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如何避免家庭带来的悲剧影响的指导,或许,这种影响如何也避免不了的,如果有,大概就是成年后的自我再教育吧。
【《异类》读后感】相关文章:
《失控》读后感-读后感09-23
《穷爸爸富爸爸》读后感-读后感09-23
观潮读后感09-23
新闻读后感02-18
《船长》读后感02-18
《孟子》读后感02-10
《丰子恺》读后感02-09
《合欢》读后感01-24
《无常》读后感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