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投诉建议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时间:2021-07-27 09:40:15 读后感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帝国的终结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1

  相较于逻辑清晰,语言简洁的《易中天中华史》,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显得有些措辞冗余,思路难辨。值得欣慰的是,书中还是有不少亮点的。暂举一二。

  殷之亡是文化之亡,即人文文化战胜了巫鬼文化;周之亡是制度之亡,即帝国制度替代了邦国制度;清之亡,则兼二者而有之,既是文化之亡,也是制度之亡。

  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在于,封建制是“天下共享”,郡县制是“一人独裁”。按照封建制(即邦国制),从王(天子)开始,到公、侯、伯、子、男,甚至卿、大夫,都各有自己的领地和特权。就连最低一级的贵族——士,也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可以在诸侯之间游走,高高在上的“王”则有如被架空的晁盖。然而在郡县制这里,天下臣民从黎庶到官员无不听命于皇帝。进退兴废,乾纲独断;赏罚臧否,莫测天威;生杀予夺,一言九鼎,而且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更何况,在邦国制度下,不但有至尊的“王”,还有至强的“霸”。王至尊,霸至强。至尊与至强,并不是同一个人,而且争霸还是合法的。这就会引起战乱,并最终威胁到王。因此,必须将至尊与至强统一起来,而这个统一体,就是皇帝。

  秦之前的时代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至此就到了帝国的前夜。

  科举考试表面上看是一个双赢的方案——帝国得到了人才,士子得到了官位。但真正的赢家,却其实是帝国。它付出的代价,只不过几个官位和一些俸禄,可以说成本极低,甚至可以说是零成本。因为这些官位和俸禄反正是要给出去的,不给儒生士子,也要给别人。因此帝国并没有亏损什么,甚至根本就没有亏损。然而红利却是相当可观。首先,它换取了几乎整个知识界对帝制意识形态的认同。

  科举制度的一个弊病在于中举做官被看作读书人的唯一出路,至少是唯一正当、有效益有前途的出路。本来,一个国家和民族决不能没有知识的创造和文化的传承,知识阶层该做和可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科学的研究和艺术的创作。可惜帝国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哲学被看作误国误民的清谈,科学被看作标新立异的末技,艺术则不是被当做宣扬礼教的工具,就是被看作玩物丧志的祸根。读书人除了做官几乎别无他业可从,帝国则除了诱以官禄赐以爵位,也没有别的办法将其控制笼络于股掌之中。相反,帝国为了抬高官员的权威,还要一再贬低其他行业,让读书人视读书做官为人生最高目标。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是“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2

  时代的演化从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此一时彼一时这句话在商场、官场、世界局势上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大道理。易中天先生的帝国与共和三部曲就是要探讨中国为什么常年陷于帝国之中而无法成为共和,实际上经过他的考证可能连“共和”两个字的翻译在中文原有的语境当中也是受到了误解。我们作为一个农业国,实在是不可避免地不可能有共和,而帝国则是相形之下我们仅有的,可能构建出来的文明形态。这一区别正如我们对欧洲的自由主义所无法理解是一样的。

  帝国有着太多的问题,从经济、政治、官场、民间,无一不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过去人们总是会哀叹,为什么中国没有能够进化出自由民主、科学发展的土壤?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因为除了西欧以外没有一个其他文明进化出了这一套系统。农业帝国是文明社会最为稳固的社会形态,游牧帝国是内陆地理能孕育的最稳固的社会形态,在欧亚大路上这两个用权力和武力维持的世界是最正常没有了。然而正是权力带来的稳固让各个帝国最终免不了一阵崩塌。权力在人口众多时,就需要让渡和收束,能代表所有人权力者就是他们的首领,不论名称上是叫国王、皇帝、总统还是教宗。掌握权力的欲望是符合人性的,作为一个生物,领袖们本能地想要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好处,使他的繁殖潜力变得更强。以至于有些非洲酋长完全是以性功能论英雄。兆亿庶民让渡出来的权力就因此而汇聚到了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手上,这样一个国实质上就变成了一个家。不仅是中国,所有所谓万世一系君权神授的文明就会成为家天下,对于现代文明来说极为重要的产权就从公产权变成了私产权;乃至于和中国古代一样成为了公私混合产权。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从未见有谁能激起劳动积极性的。当管理的地域太多,掌权者就又不得不把自己的权力再让渡给能够帮助他使用这个权力的代理人。代理人有两种好的选择:贵族和官僚。可是正因为天下是家天下,产权是私产权,贵族就有了和独裁的人叫板的机会。对于中华的帝国的统治者来说,这实在是太过危险,于是我们就进化出了官僚系统。官僚就像是今天的职业经理人,产权于他其实是没有份的,国家的富强与大多数官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仓廪实而知荣辱的民众并不能给官僚以好处,所以盘剥成为了官僚的常态。

  民间活力死气沉沉,帝国航船明显燃油不足的情况下,皇帝就会意识到这些职业经理人的不上心将会让自己这个船长很为难。于是他们又有了两个好方法:收权和变法。已经派出去的权力无法收回,皇帝本尊的.精力也实在有限,就只能增派巡查的官员监督地方官。于是地方官员机构越来越膨胀,常设机构越来越多,官员让皇帝看到自己优良表现的机会越来越低,就只能权利变现。催促官员廉洁奉公的特派员于是催生了“陋规”。变法就更糟糕了。变法犹如猛药,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不说,变革集团内部有没有能力把变法做下去都很可疑。农业是一个相对恒定的产业,在超级稻发明之前,几千年的粮食产量都不会有什么变化。要想从恒产的土地里边榨出更多的税赋,只有通过国进民退这一个方法。所谓的“民不加赋而国又饶”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任务。想要刺激经济活力,帝国只有一个办法:促进工商业发展。可是成熟的商业体制会让人不由得质疑:坐在我头上那个皇上,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再加上在公务机构上班的人,在体制内早就混得人浮于事,哪里还有心思好好促进工商业发展呢?所以帝国的一切变法最终都会变成耍流氓,绝少有成功的。

  这就是中国,一个农业帝国从娘胎里带来的悲歌。所有的权力都加诸皇帝的头上,可是他的合法性和产权又处处充满了危机。在工商业发展还没有积累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农业大帝国由于有一个效忠的最高对象,可以集中精神搞出世界上最高的GDP。可是一旦从农业帝国质变到工业帝国,再回头来看中国的时候,就像是科技已经跳升一个维度的新物种,一切都变得纸一样不堪一击。一条符合人性的道路,不可避免地暂时要走上民主和共和,而帝国是不可能拥有共和的。所以,我们要看看,三部曲的第三部告诉我们,怎么获得新的共和。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3

  读完《帝国的惆怅》,就顺带着看了《帝国的终结》,这两本书其实内容有部分重复,尤其是涉及到帝国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缺陷的文字。

  值得重点阅读的是最后两章,“内在矛盾”与“共和之路”。帝国的产权问题导致了固有的制度无法通过改革使之重新充满生命力。比起产权明晰的、成熟的现代共和国制度,帝国的缺点必然使它走向终结。

  民主与民本,国民与臣民,法治与法制,宪政与限政等的区别是很多人不太清楚或者明明清楚,却故意装着不清楚的概念。不理清楚这些,就不会领会共和国的实质。最后一章对共和制度的基本精神阐述的很明晰:“民主关注的重点是授权,政关注的重点是限政,”(第288—289页)民主授权,宪政限法,协调二者的是共和,它们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然是民主、共和、宪政的。看完全书,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论述。一直以来我也弄不太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直到看了此书才稍有领悟。

  最后,作者认为,在这个没有丝毫共和传统的国度里,建立共和制度“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301页),要“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要彻底摆脱帝国思想的影响,首先必须建立现代常识意识。国学不必全盘反对,但是应当在宏观上去掉某些有消极意义的古代社会特有等级观念(例如三纲五常、愚忠、无法治观念、官本位思想等等),只继承那些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有实在好处的观念,并且要用符合现代世界共同价值的形式去阐释它(例如仁爱、恻隐等)。这就是易先生所说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三要素:“抽象继承”(我认为也可说是”抽离继承“)、“现代阐释”和“共同价值“。

  只有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共同价值,才能催生出成熟的共和国,让帝国彻底终结。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相关文章:

外星终结者01-25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09-13

写汉帝国风云录读后感800字左右09-29

感恩节:火鸡终结者07-22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08-24

邱少云的读后感01-19

师道的读后感11-23

《飘》的读后感12-10

活着的读后感09-26

读后感的写法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