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1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2
我们平时所谈及的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和数据,并依据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作为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一名研训员,在教研活动中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是有着它独特的不同之处,它要求教研活动组织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第二部分:问题解答。第三部分:范式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
本书围绕“传统听评课”、“听评课三大转变”阐述了课堂观察的目的、课堂观察的理念。让我明白了:“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从“教学有效”到“教师成长”这些日常工作中很是需要的道理。
我在阅读这一书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要听好教师的课,首先得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在所有听课的准备活动中,最重要就是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察理念。但是课堂观察理念并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听课者课堂教学理念的自然形成并沉淀的。听课者的课堂教学理念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与观察,更多时候来自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与体验。前者可以让后者进展得更快,但却无法取代后者。所以,每位教师在走进他人的课堂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观察理念,这些课堂观察理念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长处,也有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短处;之所以在这儿把自己的主张并在实践中尝试的'课堂观察理念写出来,就是希望能够在彼此课堂观察理念的交互与碰撞中,能够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长处更多,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短处更少。
因此,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来装饰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借助于对上课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于对听课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不管别人怎么关心自己的课堂,也不管别人对你的课堂提出多么宝贵的意见,你的课堂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理念的引导,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制约。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既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支撑,也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限制,所有外在的因素要改变课堂教学品质,必须通过改变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才可能实现。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3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4
如何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以往的听课方式就是坐在教室里看任课教师的表现。我们常常被执教教师渊博的学识,动人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所打动,很少观察学生的表现怎么样,也很少去关心这节课目标的达成度怎么样。听完课评课的时候,大多是说些套话、空话,主要讲优点常常是老师们的做法,提出意见的也是哪个环节设计得不好,哪些语言不够贴切,对一节课的评价通常就是“这节课讲得太好了”,“这节课某个环节是否这样设计更合理”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我们听课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等。
而新的听课评课是听课之前要进行课前会议,听课人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上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如何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课堂上有目的的观察,从思想上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有助于授课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评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
“听课要有观察点,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以前的听评课总以为课前准备只是授课者一个人的事情,听课时间一到只要拿着一支笔和一本“听课笔记”,提着凳子做到人家的教室听就行了,课堂上只是关注老师的“表演”,而在整个听课过程中,我更像一个记录员,在搜集老师的讲课内容。听课后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只能对老师的课堂设计作出大概的评价。而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我们听课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
“听课就是为了搜集证据,评课就是基于证据的推断”,我明白了我们听课所搜集的证据不是为了给讲课的老师品头论足,更不是一场表演,而是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令授课者信服。它打破了传统的凭印象评课方式,重证据,用证据支撑自己的理论和观点。给讲课教师基于事实的依据、基于数字统计,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听课的老师在用心的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拿出来自我对比,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想学无止尽,教同样如此。“教育”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又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地帮助我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5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平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平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语文教研组听评课活动总结范文06-12
《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的初中读后感07-25
将心比心的评课稿08-06
轻轻走向完美读后感12-09
少年王勃评课稿11-02
评课培训心得体会10-10
2021课堂教学总结(通用6篇)08-17
教师听课评课心得体会10-05
听风的作文(通用15篇)09-19
听风的作文通用15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