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岳》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岳》读后感 篇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是多么的高峻,是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了杜甫的心胸气魄。“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他的心里充满了青年时的激情与雄心壮志。“岱宗夫如何”在乍一见泰山时,兴奋的不知该怎样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但是在他的心中,心存壮志,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为了自己心中的志向矢志不移。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为自己的志向奔波许久,刻苦奋斗,小心翼翼的向前走。但有时也会有半途而废,求而不得,甚至落幕和自己默默退场。
挫折在所难免,但只要你的志向在心中不是暗淡无光的,就能冲破迷惘。贝多芬在追寻志向的过程中,天不从人愿,偏偏让他变成了聋人,但他并不因为困难而退缩,他朝着他的志向坚定不移的努力,接受命运的挑战。果然,他的坚持不懈没有让自己后悔。曾经有位名人说:“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的港,任何风向对他来说都不是顺风”。有目标,生活才会有意义!
范仲淹就有志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慷慨激昂的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
对于现在的我们,更是要对自己所定的志向与目标坚定不移,就像爱迪生对发明的坚持不懈,才使得人类社会发生巨变。我们现在的志向应该是向着学习前进,手中的书不仅仅有书香,更是弥漫着心怀志向的气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学海无涯”想要学有所成,心中必然有志向去努力实现,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追寻。
必竟“有志者,事竞成!”
《望岳》读后感 篇2
杜甫,这位名垂千古的诗人,铸就了一首首千古绝唱。《望岳》乃他的佳作之一。年少轻狂的他,心中的豪情壮志如潮涌般澎湃,他将自己的雄心气魄与诗血脉相连,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举运用设问,意思是:东岳泰山怎么样啊?它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青未了”表现了山色不尽,实指盛唐时期山色秀丽、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豪情与壮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为: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生动形象地在一次强调了泰山的高大,国力之鼎盛。“割”字形象贴切,神奇地勾画出两片天地的晨昏之别,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用字之精妙,巧妙地写出了盛唐的繁荣光辉湮灭了其他国都的亮点,唐朝成了国中之珍。表达了诗人无比的自豪。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此句运用了夸张与对偶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这样的:望见山上层云叠起,宛如有云气涤荡我的`心胸,使我的心胸激荡,精神振奋,极目而望又把飞鸟归林的情景尽收眼底。“决眦”写出了诗人对国家的无比热爱,这秀丽的。景色使他欣喜。表现了诗人登上泰山后心情澎湃无比。
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就是流传千古的绝句,意曰:“(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一看众山(相形之下)是多么地渺小”最后一次强调了唐国与其它小国相比起来,真是强大了好几倍啊!那些小国是如此地微不足道。
本诗通过写诗人望泰山的所见所想,表达了由望岳而生登岳的意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雄心气魄。本诗由望岳而想登岳,渴望之情如在眼前,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杜甫,不愧是“诗圣”啊!如此绝妙的诗,才配得上他这样的人呀!
《望岳》读后感 篇3
住在济南就爬泰山,来到青岛就爬崂山。我当兵时就离不开山,军营就驻扎在泰山脚下。东岳泰山巍峨雄伟,我多次和战友们登上泰山放眼远望,心潮澎湃之际很自然就想到了杜甫的《望岳》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诗人杜甫的心灵,他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本文由教育城收集整理
而现在我早已解甲归田来到了岛城青岛,在青岛就经常爬崂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次爬山,我都会想到杜甫的这句名诗。我想。但凡是登山,不能光在半山腰转悠,一定要登上顶峰,才能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要不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嘛。当我每次站在了山峰,便有一种山高人为峰的自豪与豪迈,无限风光踩在脚下的英雄气概由然而生。
唐代大诗人杜甫三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寄养在洛阳的二姑母家里。二姑母的和姑夫认真严格地教杜甫读书,使他刚七岁就能做一篇《凤凰》诗。十四五岁时,二姑父把他介绍给在洛阳很有文名的崔尚和魏启心,他们经常互相来信谈诗论文。当时文坛领袖李邕是著名诗人,有一次他到洛阳,读了杜甫的诗赋,以为他是一位已有成就的老诗人。后来李邕与他见了面,看他竟是一个大孩子,不禁大大夸奖了他,鼓励他努力写作,精益求精。杜甫并不自满,继续刻苦学习,他知道,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他也决心像前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那样,行万里路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艺术修养。从二十岁起,他便在现今浙江、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漫游。
泰山别名岱,是五岳之首,所以尊称为岱宗。脍炙人口的《望岳》这首诗便是杜甫在山东游览泰山时留下的佳作。当年杜甫刚到山下就被泰山雄伟壮阔、神奇秀丽的景色深深吸引,激情万丈中他写下了这首生气勃勃的遥望东岳泰山《望岳》诗。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并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的是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泰山到底有着怎样的气象呢?它横跨齐鲁,青翠的山恋连绵不断。大自然给予它无限的神奇和灵秀,高耸入云的山峰使山的南北明暗不同,就像划分成早晨和黄昏那样分明。山谷里涌出层层云气涤荡着人的心胸,凝神远望目送归林回巢的飞鸟。一定要竭尽全力攀登上最高的顶峰,居高再看,周围的群山就都显得低矮渺小了。既然如此,杜甫于是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实际上,这也正坦然表示出他的雄心壮志,即敢于意气风发去攀登诗坛绝顶。
后来,这首诗被后人豁然刻在碑石上立在泰山山麓,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不断勇攀心目中的高峰。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让我们以杜甫的这首诗自勉,齐鲁到今青未了,奋勇登高望远领略风光无限!
《望岳》读后感 篇4
我品读了杜甫脍炙人口的作品《望岳》以后,我的感受很深。特别是那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加让全诗引人入胜。
《望岳》是杜甫在青年时期写的。虽然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由远望到近望,由凝望到俯望来写的。诗人还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让人拍案叫绝。
这也不禁让我想到那些“登高”的诗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述了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但是它们却都没《望岳》更显得巧妙,朗朗上口。它告诉我们的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各个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正确的认识问题。
而不是死板地“一条胡同走到黑”那是不可行的。
古诗词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里面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和道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望岳》读后感 篇5
关键问题有两点:第一;杜甫写这首诗是他青年时代,狂放不羁,游历四方,大唐盛世的荣光依然,他写的望岳没有后期作品苦大仇深的悲悯之气,而是一种向上的,与大唐气象相应英锐盛大之气,他的写望岳,是在远望,逐步拉近,最后想见登顶的无限风光。这首诗的民族自信,一种一往无前进取精神,后世难以觅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二:林则徐生活时代,正值满清王朝走下坡路,国力衰退,军备废弛,白莲教起事,英国列强咄咄逼人之势,这种叶落树枯的衰败之气,虽然此联也有大气,但是少年老成之气,过于早熟,没有望岳锐气。那种名剑出鞘,寒光逼人。大概是世事如此。附袁世凯的名句: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反觉太行低。
《望岳》读后感 篇6
去年十月,我去市东方音乐舞蹈学校报名参加了萨克斯培训班,直到今天为止,我都觉得这玩意儿不怎么难,挺容易上手,可最近,老师教了我一个极有难度的曲子——《野蜂飞舞》,据老师说,这本是大学生吹的,看我学得挺快,提前把这外曲子教给了我,让在家里好好练习,准备参加“六·一”学校的联欢会。
我就想,既然老师对我抱有这么大的希望,我就不能令他失望,一定要好好地练习,在“六·一”联欢会上为争光,为自己争光。我本以为这曲子挺简单,打开曲谱一看,我差点没晕过去,我的妈呀,这曲子整整两页密密麻麻的音符,其中很多半音,而且节奏非常快,要求每分钟吹168拍,与我以前吹的几首曲子比可真是天壤之别,前面吹的曲子不仅曲子短,而且节奏慢,光是这个,就已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但我还在暗暗地为自己打气,加油,有压力才有动力嘛。话虽这么说,可已被这首曲子当差一棒打得有些气馁了。
我在家里试着吹,却是吹得一塌糊涂,可以说是没有那一句不是噪音的。我不是指法跟不上来,就是在“超吹”(即把音吹走了调),连我自己都觉得难听。我现在的状态就好比是一把刚锻造出来的宝剑,气焰万丈,势不可挡,却突然被另一柄大铁锤,“咣”地那么一下子砸成了两截,变得黯淡无光了。我想,尽管只剩下半柄断剑,一样能斩敌杀将呀。我不断叮嘱自己,不要太心急,要记住欲速则不达!我开始一小节一小节地慢慢吹,一句句地攻克,掌握了之后,再开始逐渐加快节奏。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我这样练了几天后,指法熟练了,节奏也上去了,一曲吹凑下来,如释重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轻松感。
幸喜之余,我想起杜甫《望岳》诗中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顿时,心里油然升起了一股豪气,一种站在顶峰,眺望四周此起彼伏的小山峦,那种不可一视的傲气!是啊,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不能被这些困难拦住,我们要不怕困难向最高处攀登,要像杜甫一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藐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把学习中的困难打败!们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去挑战困难,去征服困难,把困难踩在脚下,向自己的理想去勇敢地拼搏。
《望岳》读后感 篇7
公元736年,青年杜甫满怀豪情,踌躇满志,踏上了游历齐赵之路,时年25岁。至东岳泰山,写下这首名篇。此为杜诗现存最早一首,但应该不是杜甫人生第一首诗。他在《奉赠韦左丞丈》写道: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早就以诗赋闻名了。但此诗得以流传,与其抒志气势磅礴、写景气度不凡有关。尤其“一览众山小”最为人传诵。读此诗,萎靡者当思奋起,颓废者可期振作,至于我等凡夫俗子,至少能唤起记忆中曾经有过的青葱岁月和少年壮志。
杜甫写景不落俗套,全从大处着眼,毫无细腻描绘。可能是工笔重彩、精描细绘无法体现泰山的宏伟气魄,也无法表达突然见到东岳耸立天际的感慨惊讶。他根本不屑于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山一峰地去写,只用一个“青”字便展示出泰山的秀丽柔美,再用一个“割”写出泰山的瑰丽奇景,别开生面,匠心独运,相比其他写泰山的诗不知好过多少。因为,此诗给我们是整体的印象,这样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相反那种琐碎细屑的描写如玲珑宝塔,华丽粉饰,让人恍惚若失、迷离扑朔。同时,景中有情,掺杂了大量作者的主观感受,第一句“夫如何”,第三句“锺神秀”,形象地将作者初次面对泰山景色的惊叹、赞美表达得含蓄而又鲜明。
写景中已然有情,抒情中再推向高峰。承接上四句写景,后四句以写诗人主观感受为主。未登峰顶,就已经“荡胸”, 极目远眺,松柏青翠,层云翻滚,山峦起伏,平畴坦荡,尽送眼底,加上山风徐来,浑身为之舒爽惬意,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再看峰顶,就在不远处,如能登顶定会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诗人并没有写登顶后的景色与感受,留给了我们充分想象的空间。诗贵含蓄隽永,此之谓也。
杜甫,一直以来在我们印象中都是满怀愁绪、忧国忧民,家国情怀是他写诗的永远主题。读此诗,在这种印象中又加进了积极进取、充满抱负的因素。也正为此,诗人才会一直关注国家兴亡的宏大主题,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从这首诗开始,诗人就站在了时代的高度,紧紧地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笔来写国家的兴衰、人民的苦难、战争的残酷,来写人生的无奈、历史的轮回、命运的无常。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诗人就立下了“凌绝顶”的壮志,自己激励砥砺前行。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初心”,近四十年坎坷崎岖始终不改。此为诗人之伟大处。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杜甫在青少年就立下大志,而且始终保持这份“初心”,时刻激励自己、约束自己、警醒自己,一直保持攀登高峰的姿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保持初心、立有恒志的人,才能到达绝顶。同样,人生到绝顶,风景自不同,才会欣赏到常人难以看到的风景,体会常人难以感受的快乐。
此为读望岳之浅思。
【《望岳》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相关文章:
望岳04-15
望岳03-09
望岳三首·其二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7
望洞庭04-02
春望04-15
晓望05-04
独望03-29
望蓟门03-10
春望03-12
望海潮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