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的枷锁》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童年时代在既陌生又压抑的环境中度过,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又经受了理想的破灭之苦和爱情的伤痛。
在备受煎熬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他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贫瘠的土地、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
在整本书里,凯里都在挣脱人生这个枷锁,无论是最开始离开伦敦皇家公学院,还是放弃练习生去巴黎学画,以及书的结局里放弃那个到处行医旅游的梦想,娶莎莉并且到小渔村做医生,他一直在改变,一直在所谓的挣脱,却发现生活本身就是枷锁。
在每一次痛苦中顿悟出人生意义,都被后来的经历推翻;每一次狠下决心的挣脱和逃离,也多少带着作茧自缚的意味。认识自己的过程将永无终止,他只能不断地反省和探索,却永远无法抵达那个“最终定论”。在小说的结尾,凯里终于是找到了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但那仿佛也只是毛姆为了篇幅收住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比起《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人生的枷锁》把那一点残存的理想主义温情都剥掉了。毛姆用清醒冰冷的笔触描绘了所有人的平庸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一个枷锁跳到另一个枷锁,在不断的前进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凡,找到了生命中的停留之地,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生活的毫无意义,活着也只是活着。“他想获得的东西,生活就是不给。”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了。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2
目前为止,今年对我触动最大的一本书是毛姆的《人生的枷锁》。
初读此书是在疫情期间,当时面临从校园走入社会的抉择,加上疫情的影响,感觉自己想要很多却又好像不知道想要什么,是这本书抚平了我的焦虑。
《人生的枷锁》详细地刨析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各种形式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又先天残疾,寄养在冷漠而陌生的大伯家,性格由此孤僻而敏感。他在学校受人嘲弄,学习会计可是却没有兴趣,与环境格格不入,转而去巴黎学习自己很有兴趣的绘画却苦于没有天赋。改道去上医学院,又被迫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而停学,只好费尽力气通过寻找低级的工作来填报肚子。在爱情上也痛苦不堪,一次次被伤害……
在菲利普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他的前半生是背负着各种枷锁成长起来的,他也一直在尝试窥探并理解人性。后来在经历了理想破灭、穷困潦倒,面对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完结时,得出了“人们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后结局显得多么不相称”的结论,也终于悟出了:人生毫无意义。
在此基础上,他突然感受到了自由,他迸发出对妻子、家庭和爱情的强烈渴望,他对这一切的渴求胜过世界上任何别的东西,为此他放弃了之前为自己精心筹划的一切。他认为自己的一生一直信奉着别人口头上或书本上向他灌输的理想,而从来不是出自内心的愿望。他的一生总是被认为他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他内心真想做什么所左右。
作者毛姆对于人性最深处最隐秘的观察一步步令我震撼,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被赤裸裸地展现。跟着主人公菲利普一步步挣脱包括家庭、宗教、情欲、金钱、职业和寻求人生的意义等诸多方面枷锁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理解自己寻求自己。
现在的我已步入工作,和大多数的毕业生一样,一边困惑着一边摸索着。时而觉得自己是废物时而又觉得是天选之子。有时候欣喜自己终于挣脱了某个桎梏自己的东西,可是转眼却又在一个新的枷锁之中。每当我面临困境之时,便会重新回过头去审视菲利普,怀疑他的怀疑,思考他的思考。
早上赶着上班,在快到地铁口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看着约摸40多岁的男子,他缩着头从右边拍了拍走在他前面的年纪相仿的男子的右肩,拍完后一边咧着嘴偷笑一边迅速躲到了左边,等前面的男子向右转身找人的时候,后边的男子一边吃着煎饼果子一边仰着头哈哈大笑。我突然停下来,站在那里,很唐突地直视着他们笑出了声。
这是我上学时期才会玩的游戏,那时候的我很少会去思考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没有刻意想要去挣脱什么,但是却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每一天,好多琐碎依旧能被很深刻地回忆起来。
在一路走来的今天,我们是在追寻什么?又是在被什么所束缚?
无论如何,在奔赴未来的路上,也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不断自我刨析自我否定的勇气,能如菲利普一般敢于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敢于作出选择,在消除人生可能性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3
成长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枷锁,就像藤蔓一样包裹住心,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太多人终其一生甚至得不到与那些枷锁谈谈的机会,更何谈去打开枷锁。那些枷锁里包含了太多,不肯放弃的骄傲,自以为是的纯粹,桀骜的爱,不被理解的自由,还有深到望不见尽头的孤独。打不开锁的成长和生活,就像带着伤口前行,并不是不能走,只是比常人要慢,每一步都是煎熬,撑不住一个放松,崩溃和死亡就接踵而来。
《人生的枷锁》主人公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学校不合理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主人公,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的精神桎梏,力图在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证实了人生不是自我欲望实现的结果,而是他们天性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这样一来,主人公的人生结论也就充斥着时代、种族、环境决定论的自然主义色彩,也浸润着叔本华式的宿命悲观主义色彩。
书里冲破人生枷锁的过程,就是打破那些相信——更美好的那个世界就是此时此刻,努力并不一定有什么结果,而结果则是更无意义的事,自由从未存在,爱情总需面对妥协……本来就没意义的这不完美世界,不相信的话,会比较容易幸福。
还是要活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在当下,无为,不浮夸。就算无意义,也要努力地活下去。吃茶,读书,赏花,长谈。一睡仿佛百年过去,回头看看也曾有真真切切地快乐过。逝者们永远十七,他们固守着无解的锁孔沉沉睡去,等着很多年以后,他们的同辈人用更长的时间行完他们走过的路才意识到终点通向绝望和虚无——那些热络终究会过去,沉实也好轻快也罢,唯有冷是永恒的,也只有永恒才是真的冷。
幸福只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迷失在别人的表象中,如果活出了别人眼中幸福的样子,活成了一个幸福的模版,随波逐流,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对于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依然活着,依然可以体验到属于自己的痛苦与快乐,这本身就是弥足珍贵的。遵循内心,走进生活,去希望去憧憬去追逐去体验去哭去笑,用心去感受这点点滴滴,生活终不舍遗弃你,生活是不会放弃一个真正活着的人的。既然生命本没有意义,那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便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意义。成长本就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人随波逐流,有人不可避免的沉沦,有人则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生的枷锁,总是会一个接着一个。
而生活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挣脱枷锁,这就是生活本身。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4
所谓梦想就挂在天上,偶尔抬头看一看,而不断妥协,努力抓住眼前的一点点幸福温暖,一不小心就走完了这一生,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
确实是毛姆写的最好的一本,可能他也是写到这个阶段才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吧。
中间几次因为米尔德里德想要弃读,但又怀着怒其不幸,哀其不争的心理总想看看菲利普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毛姆笔下的爱情故事往往都是莫名其妙,毫无道理。我一向认为所有的爱都有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钱,可能是因为外貌,可能是因为他说话的表情很温柔,也可能只是因为她长了一颗很好看的朱砂痣。
但毛姆写的爱情都是心里觉得对方寡廉鲜耻,卑鄙粗俗,一无可取之处,但偏偏又爱的死去活来,实在难以理解。跟前几本比起来,这本格局大很多,主角不再是天才,菲利普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普通人,不仅不好看还有跛足。他有年轻人异想天开,自命不凡的阶段,也有一次又一次的半途而废,迷失情欲之中对未来彷徨挣扎。最后他依然有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但恍然发现眷恋的依然是万丈红尘里的俗世烟火。
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他做出的选择与拉里和思特里克兰德截然相反,“也许向幸福屈服就是自认失败,但这是比无数胜利还要强的失败。”
所谓梦想就挂在天上,偶尔抬头看一看,而不断妥协,努力抓住眼前的一点点幸福温暖,一不小心就走完了这一生,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5
自从看过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被主人公为了梦想而抛弃一切的执着和力量深深打动了。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几乎家喻户晓,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朋友圈的个性签名,告诉自己梦想的重要性。可是这一部小说却恰恰相反。在菲利普不断的追逐梦想、跌倒、爬起、迷茫、踌躇的过程中,最终归于平凡。
这个结局多少有些让人失望的感觉,本以为在宗教、会计、艺术、医生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毕竟菲利普从年少到结尾三十来岁都在跌跌撞撞的前行。天生的跛脚、年幼失去双亲,在德国、伦敦、巴黎、伦敦反复辗转,只为寻找能让他不平凡的方式。可是在每一件事上都不尽如人意。
经历过贫穷的'限制、三番五次被心爱的女人欺骗(我始终觉得是他强烈的自尊心让他对傲慢的米尔德丽德保有强烈的爱意,即便后来菲利普对她心生憎恨和厌恶,但他仍保持希望和幻想),他放弃了梦想似的西班牙之旅,答应索斯大夫和他一起开一个诊所,和朋友阿特尔尼的女儿萨利结了婚。一切都归结于平凡也许这才是人生。就像克朗肖送给他的一条破波斯地毯所揭示的一样:生活毫无意义,每个人都编织一幅错综复杂而又美丽的图案。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6
这本书是我断断续续看完的,讲到这本书,与大学期间与“毛姆”的奇缘有关,进大学时一直想找我同学推荐的《月亮与六便士》,可是寻觅了好久却仍然不得,于是无奈之下开始寻找其他有兴趣的书,匆匆浏览中忽而发现了毛姆这个名字,如果当初没看错的话,这应该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作家,本来只是带着骑驴看剧本,边走边瞧的滋味阅读,可是被这位笔尖刀锋,故事娓娓道来的故事家给吸引了,于是大学第一学期看了他很多著名著作,比如《人生的枷锁》、《毛姆短篇小说集》、《月亮与六便士》,但不得不说《人生的枷锁》这本书对我影响极为深远,让我认识到自己思想的桎梏,从而以更冷静地态度面对人生,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也许对我来说还太艰难,但至少我的世界里多了一份感悟,少了一份彷徨。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相传作者当年并未打算出版此书,作者在极端痛苦下回忆起往昔,痛笔书写下这本小说,至此之后作者再未提及此事,可是多年后当手稿再次出现在作者眼前的时候,毛姆还是禁不住潸然泪下,小说主人公名叫菲利普,讲述了菲利普从童年一直到长大结婚的经历,这是一本庞大的书,内容“包罗万象”,但是我对其人生的这一部分却是深感共鸣,主人公一路走来,历尽艰辛,逐渐放下一个个枷锁,终于苦苦探寻到生活真谛,小说主人公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更不幸的是他又天生残疾,右腿因为骨骼错位导致步幅不一致,受母亲遗托,跟随身为教父的伯伯长大,受伯父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对宗教笃信不疑,并且愿意继承伯父的意愿,将来考上牛津大学并且继承教父皈衣,可是在寄宿学校不合理的制度以及伯父冷漠而又陌生的环境中,他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而且敏感,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以及同学的鄙夷,可是即便这样他一直忍耐,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真主一定会救赎他,于是他一直坚持祈祷,并且希望自己的残疾能够得到上帝的同情而被根除,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被救赎是因为自己的祈祷还不够虔诚,他为了感动上帝在寒冬凛凛的日子里,一丝不挂的进行祈祷,甚至在最后一次中跪着度过了茫无天际的黑夜,终于在一次次的梦想破灭后,他质疑宗教,他开始迷惘,这些年他一直逆来顺受究竟为了什么,如果上帝不曾存在,他又为何要作为他的信徒苟且地活着,为了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他背离伯父走向了艺术之都巴黎,他不再愿意受人牵制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他放下了宗教的枷锁,去相信自己应当要去追求那些让自己变得有意义的艺术,于是他选择了绘画,他在巴黎这座艺术之都结识了一群与当时的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偶有争执,当时他们都有着宏伟的目标与梦想,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年纪较大的名叫克朗肖的作家,身上有着一种与众人不同的气息,明明有着超人的文笔却甘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有着奇怪的脾气却对菲利普有着例外的和蔼,都说青春的热情像彩虹一晃而过,在巴黎的三年他又开始迷惘,因为在巴黎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他认识到了自己绘画的平庸,也意识到自己天赋的欠缺,包括当初那些坚持的理想与热情也逐渐消失殆尽,最终让他放下“意义”这道枷锁的是他的老师的一段无情的话语,他明白自己再怎么坚持下去,最终也不过是一位二流画家,那么他当初坚信的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知道二流艺术家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是这样他宁愿去过那种朝九晚五的繁琐工作,于是他选择了从事会计,可是因为自己表现平平,他又选择了从医,最终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走上医者之路,但是我坚信他不会是一位好医者,因为他人生的阅历已经足够注定他一定会是一名会讲故事的剧作家,没错这个人就是毛姆。
经过多年的人生摧残,岁月舞蹈,他忽然明白,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出世还是入世,活着还是死去,均无光紧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无足轻重,原先他以为自己人微言轻,无足轻重,而眼下却觉得自己顶天立地,强大无比,徒然间,他仿佛觉得自己同一直迫害自己的残酷命运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了。既然生活毫无意义,尘世也就无残忍可言,无论是做过的还是没来得及做的,一概无关宏旨。失败不足为奇,成功也等于零。他不过是暂时占据在地球表层的芸芸众生中间的一个最不起眼的动物而已,然而他又无所不能,因为他能从一片混沌中探索出奥秘来,他以前全部的生活都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的理想后面,那是他们用语言和书本给他的思想,而绝非自己心里的愿望,过去他生活道路的那些他认为应该做的,而不是全心全意希望去做的事情,现在他不耐烦地把一切都抛弃了,他逐渐养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习惯---读书的习惯,这样一来就为生活上的一切痛苦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他正在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使现实世界成为痛苦、失望的源泉,他突然明白了克朗肖当初说的人生就像波斯地毯一样,地毯的编织工把格局编的错综复杂,并非出于某种目的,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罢了,从生活。行为、情感和思想中剪辑材料,然而有一种格局,最朴素,最完美无缺,也最漂亮动人。这种格局是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逐渐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挣片面包而含辛茹苦,最终蹬腿弃世而去。
回顾整本小说,不知为何深感身临其境,也许这就是毛姆的魅力,对我而言,毛姆的思想更像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枷锁一词更是“一语成谶”,仿佛一把刀子直击我内心的镣铐,也许是自己人生阅历还太浅薄,对于毛姆这本著作中的很多思想仍旧不可企及,但是正如毛姆所说:“一个人仿佛是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所做的事,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地接连绽放,最后开成一朵鲜花。”如果人生我注定是一枚戏子,我定会带着镣铐演绎自己精妙绝伦的独角戏。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跳出枷锁创造风格英语作文03-26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范文01-20
师道的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11-23
感恩父母读后感通用范文02-09
《琐记》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11-24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11-24
最新初中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06-30
《狼道》初中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06-25
《师道》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11-23
《人生》读后感1000字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