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着》读后感(精选7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活着》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
一本从头到尾都在死人的书,居然取名叫活着。这跟青春疼痛系列——郭敬明小说中翻到最后一章突然全军覆没的死亡不同。余华写的死亡,是耗。耗尽最后一滴血,还有一丝微妙的希望。福贵和一支老牛,在田埂上唱着歌,继续熬着。
苦的连叹息都没有,却还有宽慰的理由。
不知道一夜暴富是什么感觉,当然也不知道一夜落魄是什么滋味。2011年长沙的街头有个拉小提琴的卖艺者,只会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他看起来最多40岁,中等身材,头发已经全白。总是站在步行街的哈根达斯门口,拉着他的小提琴。不知为何,每次路过都会伤神。
过了不久见报,他曾富商。08年股市大跌,财产散尽,妻离子散。在富时唯独学了小提琴,练了一段时间,只会这一首。如今住在下河街那片破旧的房子里,和其他同样落魄的人一起。
他的琴,拉的很动人。后来被哈根达斯赶走,又挪到悦方门口。总是一件干净的白衬衣,球鞋。站在他旁边几米,会感觉整个坡子街安静了下来。心中想起许久不见的那个人,想起自己曾经美好过又失去的东西,在眼眶湿润之前,毕恭毕敬的在琴盒里放上五块钱,然后离开。
他的自称陈伯,许久没回长沙了,不知还在不在。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活着》读后感2
有幸读了一本余华先生的活着,正如评论所说,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他带我走进了那个无奈的年代里苦闷的生活,让我犹如身处其境,真真切切。
福贵身经曲折,从一个不羁放纵的阔少爷到落魄成为贫农阶级,从家庭美满到家破人亡,送走一个又一个的至亲,最后只留下自己与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孤独的消失在转瞬即逝的黄昏夜幕中,我能想象得出那是一幅怎样凄凉的画面,人啊,因为活着而活着!
春生身经百场战役都活了下来却受不了因为“走资派”被红卫兵的耻辱而自我了结。只要自己还热爱生命无论遇着怎样不堪的命运都昂扬的活着,而当你对这世界再无期待时便是轻轻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生活没有让我们大多数的平凡人遇见大风大浪,已该感恩戴德,而我们却因为不甘平凡而常常抱怨,忽视人生中很多细节上的美好。
相比福贵所经历的一切,我们生活中那点儿苦闷又算的了什么?那不过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点浮尘罢了。而我却因为这点苦闷常常迷失了方向。
《活着》读后感3
这本书看完了,这确实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对于想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十分推荐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
一本书一共有五篇自序,这还是第一次见。在日本自序中,余华谈到了时间创造了一切,创造了生离死别,创造了酸甜苦辣,并引用了贺知章的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某些事情的认识,确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就像对于读完上面这首诗的感受,初中和现在相差深远。而现在当我读完《活着》的这本书时,感触并不是很深,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写的有多么好,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上一两代人所遭受的苦难没有切身体会的原因吧。
读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几点感触:富贵最大的幸运就是取了家珍这么好的妻子,这一点甚至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择偶观;凤霞因为生病变成哑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亲成功我感觉还是比较意外的;有庆一定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孩子,如果当时能给他一只狗狗陪他玩,简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毕竟绵羊和人类的互动还是很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富贵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时候,仅有的一次表扬,内心真得比有庆本人还要激动,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吧;凤霞因为难产而去世,二喜因为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去世,这样类似的事情回老家时也听长辈提起过,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确实。
只有回老家时,才能听到长辈讲述他们年轻时的苦难,表情状态大都相似,脸上的皱纹快乐的游动着,和富贵一样,精彩的讲述着自己。
《活着》读后感4
一个花甲老人,一头老牛,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相互陪伴,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作响,这位老人一生经历坎坷,目睹了亲人的离去,他向我们阐述了活着的意义——珍惜。
人生苦短,总会经历一些坎坷。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的信念,坚强、乐观地挺过去。故事中的老人在那炮火相交的战场上心想着自己一定会活下去,心想着自己的的家人,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坚持才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如果每个人都轻言放弃,那么谁还会成功?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经历,于我们学生而言,面对一次考试失利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人生,那我们还要怎样面对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上的风浪。所以珍惜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它会使我们的羽翼丰满,足以翱翔于蓝天。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但是不要忘记还有爱我们的家人在背后支持着我们。正值青春期的少年总会厌烦父母的唠叨,但是不要等到失去才知道珍惜。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他们无私的爱,每晚放学后,校门外总会有等待孩子的家长;每栋楼房里总有等待孩子回来的父母。推门而入,餐桌上摆放的水果是他们精心为你准备的,当12点的台灯还在发着微弱的光时,他们总会担心的过来查看,劝你早点睡,以免伤着身体。我们独自出门时父母总会打来电话询问,看你是否习惯,是否开心。这边的我们可能早已进入梦乡,但他们却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这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牵肠挂肚。
一件件的事,都是如此的平常。这里面无一不包含着父母的爱。只是每位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活着,就要目睹着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我不喜欢这种别离的滋味,它不是短暂的分开,而是永久的分离。人的一生在别人的陪伴下总会感到短暂,充实。若只剩下我们一人,那将是多么的漫长,空虚。所以珍惜现在与父母行处的时光,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活着,就要懂得父母不是我们的仆人,随从。他们完全可以对我们不管不问,但出于本能,他们不会,也做不到。虽然我们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心中不免有团狂躁的火,但是我们为何不能学着收敛起自己的冲动。要知道,我们随口说出的一句“好烦”都会如一把刀刺痛他们的心。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一个一心一意想让我们幸福的人。我们难道要让他们像“家珍”一样病入膏肓才知道痛惜,直到他们像“有庆”一样离去了才知道后悔吗?
活着,理应学会珍惜,不仅是父母,还有朋友。
所谓朋友,并非那些和你一起吃喝玩乐之人。真正的朋友,就如同每天早上的闹钟,即便你对它又爱又恨,可就是离不开它。真正的朋友,从不在乎你的钱财、地位,只是一心和你相处,帮你分担;真正的朋友,并不是在你困难时用戏谑的眼神看着发生的一切,而是尽自己所能帮助你度过难关。这,才是我们该拥有的朋友。
是啊!父母不可能陪伴我们走到最后,也只有身边的朋友可以做到。他们和我们的亲人一样,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活着,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度过这一生。从现在起,开始珍惜你身边的人和经历,一切还来得及。
《活着》读后感5
在人生的时间长河里,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人,走许多不同的路,听不同的故事。倘若能活在一个看不完书的世界里,便更显弥足珍贵。拨开书页,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却是一个个让你心潮起伏的故事。而《活着》就是这么一本对我内心冲击强烈的书。
这个假期,在工作室的带动下,我捧起了余华的《活着》,从认认真真地开始,到意犹未尽地读完,我的内心始终被强烈地冲击着。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主人公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从主人公福贵能活下去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再也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就是让坚持活下去的一种精神力量。生活中的苦难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忍受它,让内心趋于平衡和平静,而后升腾起下一次的`希望。无论幸与不幸我们都需要去面对,活着是前提,活着,生命才有意义。生活愈艰难,生命愈磨难,或许才能更彰显活着的更美好。
“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时代周刊》如是说,这种活着的意志不仅表现在福贵身上,它一直彰显在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2008年5·12大地震,让远离震中的我们也过上了有家不能回的“流浪”日子。仓皇失措地逃离住所,在室外寻找安营扎寨的避难场所,每天接收来自重灾区的一个又一个关于生与死的信息。就在那时,我们是无比渴望回到曾经那个待乏味了的家,我们也感叹:还是平平静静的日子让人踏实,我们都说: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数月后,灾区一所所新建的学校、一幢幢充满生机的楼房、一张张重新焕发幸福的笑脸,那不就是再次升腾起的希望吗?
十二年后的2020,这个原本被赋予无尽爱与期待的年份,却在万家团圆的日子,被无情的病毒将人们困在了家和医院。春节,街道上零星的车辆,孤单的挂满灯笼的大树在提醒着我们——磨难又一次来临!但是,磨难面前,我的国,愿倾所有,我的民,愿尽所能,要将妖艳似花的新冠病毒封锁在这个爱意满怀的春天!白衣战士一路逆行、各地人民倾情相助,当然,还有宅家做贡献,不给祖国添乱,乐观唱歌鼓劲的中国人。是啊,这一切不都是为了“活着”吗?这是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给予我们的力量,造就我们“活下去”的坚强意志和民族担当。
作者余华用他平淡的笔墨讲述着福贵的一生,读后有伤感、残酷、同情和无奈。但一切又终将归为淡然,生活本就如此,无论多么艰辛、凄惨,都要坦然面对。生命很纯粹,活着就去经历我们要经历的,承受我们要承受的。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读后感6
前些天利用闲暇的时光,阅读了余华的《活着》。读这本书的起因是先看了张艺谋在1994年拍的老电影《活着》电影故事的结尾是福贵、福贵的媳妇家珍、女婿二喜和他的外孙子一起吃着午饭,个人感觉还是一个比较美满的结尾。但是,我总感觉葛优、巩俐在电影里塑造人物的最终命运不应该仅仅如此,后边应该还有故事,但是电影限于篇幅没有拍完!于是我对这本小说充满了好奇。
带着这份好奇,我打开了书本。不同于电影的表现手法,余华文章的开始是平淡无奇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头老牛。文章中不普通的是老人对待牛的方式——他把牛当做自己的家人。作者就以这个普通老人为第一视角,徐徐铺开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这个老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福贵,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从父亲那一辈开始,家族逐渐败落,到他开始更是吃喝嫖赌样样皆沾,终于在龙二的设局下,彻底的败落了家产,从一个地主变成了一个贫农。
可是余华的文章比张导的电影更加的残酷,因为文章中的福贵什么都不会!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一个靠自己双手吃饭的人,中间的艰辛让人无法想象,是什么力量让福贵活下来了?文章没有写——就是这样活下来了!其实想想人生有时就是如此,再难的事情咬咬牙就挺过来了,后头看一看也没什么!
可贵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一个米商的女儿,从小也是娇生惯养的小姐,却嫁了一个混蛋丈夫。虽然福贵后来破败了,可以家珍对他也是不离不弃,就算父亲把她接回娘家她也是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当儿子1岁时,她又义无反顾的回到了丈夫的身边,不仅操持家务,伺候婆婆,还帮助丈夫下田劳作。可以说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完美的女性(感觉我这样写有点大男子主义了),电影中的巩俐对人物的塑造相当符合原著的精神,可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在她的后半生中接连经历丧子、丧女的沉痛打击,本人还得了当时的绝症软骨病。她的一生是坎坷的,我们常常会想这样的一个人,老天待其何等不公平,难免会发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感叹!
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主人公平淡的描述中,越发体会到了生命的弱小与生活的残酷。丧子、丧女、丧妻、丧女婿、丧外孙子,周围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他而去,结果他却在一头老牛的陪伴下独自又生活了十几年——就这样活着!果然,文字比电影更加的残酷与血淋淋。我在想一个人和一头牛是怎样活下来了?
目前的我还找不到答案,可能生命就像破石而出小草,只要能活着,哪怕再难也要向着阳光!
《活着》读后感7
人越怕死亡,就获得越怯懦,而坚强乐观,又是一种对死亡的超越。人会因孤独而痛苦,又会因痛苦而孤独,两者看似毫无关联,但在冥冥之中,互为因果。读了余华的《活着》之后,我才发觉,原来我未曾真正活过。
坐在窗前,抬头才发觉已夕阳西下,沾染了一些书中的悲怆。在一个黄昏,福贵江苏了他的故事,带着些许无奈,带着些许悲凉,带着些许惆怅与悔悟,再带着些许的淡然。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好似一天的太阳,从升起时的光芒万丈,到落下时的微弱呼吸,无一不透着一个老人的释然。
年少时的福贵,流连于花月场地中,只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富少,他有着刘村人都没有的条件,有着他人都咩有的尊宠,当他被青楼女子背着行走于大街小巷时,他一切都没有顾及,包括他妻子的父亲。他沉醉在纸醉金迷的世界,他不顾娇妻。他也许从未想到此刻的逍遥只是昙花一现,未曾感觉到烟花易凉时的凄凉,忘乎所以。放浪形骸,当一切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华也悄声无息,福贵不知道,他已经跳入了为自己挖的陷阱。
当富贵败光了家当后,他的父亲没有动手打他,反而表现的很平静。然而表面上的平静如水并不能掩饰心中的惊涛骇浪,福贵的父亲的死,恰巧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当一个人被上帝盯上后,他不一定是幸运的,还有遗弃。家里的那一抹悲伤还未散去,福贵又经历了妻离之痛。岳父大张旗鼓地接走了妻子和自己还未出生的孩子。福贵的心中一定一分悲痛吧。会了种地,用着自己的双手和租来的五亩地,养活了母亲和自己。这时的福贵还叫“富贵,”这也是命运的一种讽刺吧。不过这里的福贵,是真真正正的,认认真真的用心活着。
命运总是变化多端的。福贵刚与妻子重逢,却又被抓去充兵,心理一定十分悲痛吧。当他被幸免回家时,他是否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心里有亲切之情?他看看自己的一对儿女,也许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价值吧?眼泪是欢欣的背面,是思念的载体,是情意的流淌。夫妻两人劫后相逢是让人感动的场景。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时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与痛苦的勇敢。
可惜上天并不在意他的勇敢,无情地夺走了有庆年轻的生命。福贵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儿子,福贵的坚强被失子之痛冲磨的所剩无几了,他也许自责自己给儿子起的“有庆”这样带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贵还活着,因为他还有家人。随后女儿、妻子、外孙……都离他而去,只留下了他孤独一人,怀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经历着孤独。但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因为他还有老牛。在凄清的岁月中,他把所有的思念全部寄托在老牛身上。人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人可倾诉、可理解的情况下,他往往将感情转移到他物,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
福贵一生的悲惨,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希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贵。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但正是悲伤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的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的午后向被人讲诉自己的一生。正如余华自己所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它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坚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给了我生命的意义。
【关于《活着》读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
《活着》初中读后感(精选10篇)05-12
活着的读后感09-26
初中活着读后感10-23
活着读后感初中08-12
《活着》读后感1000字03-03
《活着》读后感(15篇)01-19
有关《活着》的读后感01-19
活着读后感800字10-26
活着余华经典读后感10-26
初中活着读后感4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