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而在叙事者,这是另一种精神陪伴。
王维审老师说从人治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他的成长路径就是源于忘我的阅读、坚持不懈的写作以及直抵灵魂的反思与追问。他说:“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从进入叙事者一路走来,我最深的感受是读书还可以照亮生命。可以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安放心灵的故乡。而教师写作的意义,王维审老师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中是这么归纳的:一是可以去掉教师身上的匠气、俗气,二是可以让教师的心灵变得澄明清澈,三是可以让教师对自我有一种静谧的梳理与关照,四是可以让教师灵魂深处最丰饶的部分得以深度开垦。
如果说阅读可以照亮生命,写作使心灵变得澄明、清澈,那么反思无疑是对灵魂的一种追问。这种追问,“是一种自觉的寻找,向更深处漫溯的寻找。”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追问,“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批叛性反思,让教育教学时刻充满活力和激情。”如何读,写什么,怎样思?王维审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众多一线教师的困惑,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中一一作了详细的阐述。面对“教育之道”,虽然每个教师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教不同的学科和学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和问题,每个人选择的方式方法、策略技巧也会不大相同,但最终都将归向教育之道。有些“道”虽不可照搬照抄,却可以给我们一些智慧的启迪。
王维审老师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从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开始,亲切自然地娓娓道来,教我们如何读,怎样写,怎样坚守自己成长的方向,告诉我们“无法与体制对抗,也没有时间等待体制的完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体制下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用为师的智慧、专业和勇气,抵挡那些纷沓而来的倾轧,为那些纯真的孩子赢得一个缓冲地带,让他们有可能触碰到教育的柔软。”而我们可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力”,做一个简单的老师。在本书的第三章:用什么样的眼晴看学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教育需要转个弯,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处,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比如在《蹲成蘑菇》一文中,一个年轻班主任说他遇到了一个说什么道理都“油盐不进”的学生,问王老师该如何处理,王老师就很认真地在QQ上给那个年轻班主任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个精神病人把自己当成一只蘑菇,整天撑把伞蹲在墙角,不吃也不喝。心理医生却想了一个办法,和那个精神病人一样撑把伞蹲在他旁边。病人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说他也是一只蘑菇,之后医生站起来在房间走动,吃汉堡,并告诉精神病人蘑菇可以动,也可以吃东西,几星期后,虽然那个精神病人还觉得自己是蘑菇,但他却能正常生活了。王老师举这个事例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你自己:遇到蘑菇就蹲成蘑菇,遇到白杨就站成白杨,这才是为师之道。
王老师说我们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人,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一辈子生活在教师的影子里,我们给予学生的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信,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时时都能够信任自己的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是拯救人,而是发展人;教育不是推动人,而是引领人。教育其实还有另一种力量:回归的课堂,安静的阅读,亲情的温暖,这些质朴的东西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勇气,回到宁静,心无旁骛,开始最本真的教育,到那时,我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触,一定能够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并找到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道路。
从教书匠到教育家,我不敢奢望。但两者之间要跨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可以走走,至少这段征程中会有不一样的迷人风景,是我们以前未曾涉足过的。毕竟做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有赠人玫瑰的能力,还要有感受手留余香的能力,这也是教师幸福的本源。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2
打开王维审老师的第二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扉页,我写着的日期是2017年3月17日,记得当时是学校里发的,收到书时我很是欣喜,可惜的是我拿回家囫囵吞枣地浏览了一遍之后,就再也找不着了,这件事可以借用书名里的一个词,就是我很“困惑”。一直困惑到今年春天,搬家的时候才发现了这本书。
时隔三年多之后,借着教体局“师训科”掀起的“读书活动”,我们学校里暑假读书活动,我再次领到了同样的一本书,感觉是再遇老友,也感觉很幸运。新书送人,读的是老的一本。
今天,轮到我交本书的读后感,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从来没有的独特。
本书共有七章,第一章是“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就是老师要读书和写作。
我想起了我当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喜欢的学校图书室里初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厚厚的书,抽出来翻看了一下,随即放回去,为什么呢?感觉如看天书,啥也不懂,更没有兴趣,主要是对这本书很陌生。而现在呢?我家里光教育专著就有70本多,仅仅一个多月前的“6。18”当当搞活动,我就一次性的买到20本书,李镇西的一套就10本,还有家风系列,尹建莉的,虽然拥有的不是全部读透,但是,大部分读完,而对比读书前后的感受,就是读教育专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对教育理解的浅薄;读得越多,不是懂得多了,而是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越需要多读。
书的第二章到第六章都是讲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如何去看待教育的现状和学生,是运用“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力”,是“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还有另一种力量”。
最后第七章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用动画片《杰克与仙豆》收尾,给了教育工作一个诗意的诠释。
关于写作,我想起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老师在2002年发过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帖子,如果哪位老师加持写作,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每天1000字,坚持十年,不能成为名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险金。
的确,作为老师,谁的工作不遇到很多奇葩的学生和更奇葩的家长呢?下了课的办公室里哪位老师没有吐槽和抱怨呢?更有老师遇到棘手的工作上的事情是一筹莫展,非常难堪,那么,去努力,从读书和写作开始,从记录和反思开始,如果选择这么做,你不但成为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还可能走上了从教书匠教育家的幸福之路。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3
期盼已久的暑假如期而至,我的内心是开心的,但是,看着暑假安排单上,照样如期而至的还要读一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内心又有些担心,害怕自己看不完,因为确实也有些厚,但是也因为听过王维审,知道他写的东西比较亲切,容易让人接受,所以还是试着看了,也正因为我愿意去看了,所以我现在能为自己的尝试感到自豪,感到庆幸!
按照自己的习惯,首先看了他的自序。而这自序让我产生了很多的共鸣:在教育之初,我的过度在意和紧张,让我在课堂上容不得任何一个学生的分心和走神,要是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一定会大声地斥责,如王维审一样。所不同的是:他是被书中的一段文字所惊醒,而我是被像他一样老师的点拨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指引:要懂得孩子,并允许孩子有那么一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要做的,就是轻轻地帮助孩子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惊醒他、打断他、挖苦他,甚至是以粗暴的方式毁掉他的尊严和信心。
他是自序,总结起来就是:实践——读书——写作——反思,层层递进,让自己不断成长!因为他的自序,吸引我一章一章看下去!其中,最令人感触良深的就是那篇《做一个简单的教师》,是啊,我们都想做一个简单的教师,纯粹得教书育人,可是,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外在的诱惑越来越多,教师的内心积攒下的东西也越来越负责,所以很多老师就显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个“身不由己”,道出了大多数教师耗光的激情和无奈的心态。在今天,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竞争最集中的领域,也是一个排序、比拼最频繁的职业。对于学生来说,当堂检测、月考等等考试密度越来越大,评比的次数越来越多,而这些最终总会以某种形式转嫁到教师身上——学生的成绩不公开排名,可是教师的名次是一定要排出来的。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承担学生的成绩传递而来的压力外,还要被诸如职称、考核、迎检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东西捆绑。这一切都让 教师失去教育的原有耐心和理智,在教育理念上,急功近利,在教育指向上模糊不清,在教育行为上随笔逐流,处于一种被绑架、被挟持的被动工作状态。
但是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欲打破缠绕身心的诸多枷锁,不能一味指望别人,而要看自我是否拥有足够打破枷锁、赢得解放的力量。是的,要靠自己的顿悟和内心的觉醒。
一个内心觉醒的教师,他会认为教师不再只是一份职业,也不只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有着自己价值的生活态度:自律、自信、自由。
看完这本《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我想我争取做一个自觉成长的教师即可!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4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个教学中的意外,一名独特的学生,一堂有缺憾的课以及相悖于教育路上渐行渐远的步伐……它不仅仅是个插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对它?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它?
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自己也象王老师书中第一章——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从教育叙事开始”“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从反思中思量“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从容的教师”,并“坚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并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却把原来的梦想丢弃了,各样各样的事情,疲于应付,就变成了敷衍,打开“百度”东拼西凑,面对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动于衷、原地不动的学生,我们纠结、苦恼,却不愿“承认差生的存在”,“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教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再次思量“分数”,它真的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吗?不尽然,“分数能够说明什么”,它只是检测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一个知识段的掌握程度,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其实,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到知识有多少,认识的有多少,在实际中会运用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王维审老师说的“及格还是出色”“没有理由放弃对人的关注”,“让教育多一份诗性与美好”,“放下,才能走得更远”。
而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亘古不变之法,只能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地增加智慧才能培养好每一个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事必躬亲,循循善诱,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永不放弃对教育智慧的修炼,终身学习,潜心为学,“给心灵一个柔软的着陆点”,给自己一个修复灵魂的机会,不忘记成长。
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另一种力量”,知道“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在窗外”,“你若寻找,便能得到”。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5
学期初学校发了王维审老师的新作《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说起来着实惭愧,被我搁置在办公桌许久。终于在暑假的闲暇时间我又重拾起了这本书,细细品味着王维审老师接地气的叙事里蕴藏着的大道理。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王老师从个人成长经历谈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从忘我的阅读到坚持不懈的写作,再到直抵灵魂的反思与追问。从”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到“写作,成为那远处的钟声”,再到“反思在更深处寻找”。序言的每个小标题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都震撼着我的心灵。而从第一章“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到最后一章“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全文,则让人读后荡气回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我们不断开阔视野,让我们不断增加知识,让我们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洗涤我们心灵的尘埃,让我们对自我进行梳理,可以触摸到自己内心最深处所渴望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角色,什么样子,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休养生息。 但读书却更应该像老师说的,如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而然,成为一种常态。诚如他言,“一个优秀的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顺从别人的思维,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储蓄罐,更不是为了做别人的传话筒”。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弄不清楚我是谁,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确定哪些东西属于自己。教师读书可以让 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在着什么。读书可以去除我们身上的匠气、俗气,更接地气。 我也曾经读了不少的书,涉猎过很多不同的文体。从长篇巨著到精品短文,从诗歌小说到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皆而有之。我也常信马由缰写诗抒情,但总感觉遣词造句匮乏肤浅,没有新意。我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直到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症结在于我不会读书。想想也是,我读书基本没有明确目标,没有具体计划,没有仔细甄别,拿着什么读什么,碰到什么看什么,想读什么读什么,随心所欲,不加分析,看起来孜孜不倦,其实缺乏主见。而王老师对于读书总结的三个境界:“读书要有一根桩,要读出一个圈,要读出一个我”,尤其让我震撼、钦佩,迫不及待拿来分享。 读书要有一根桩。读书不能单单是为了消遣,还要做一种专业阅读。尤其是我们教师,更需要做专业阅读。我们处在什么样的角色,就多读什么样的书。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读什么样的书。若是学科教师,就该多读专业书籍报刊;若是班主任,就该多读班级管理文章著作。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读书,我们才能熟稔教育之道,牢固教育之桩。 读书要有一个圈。当我们的阅读有了稳定的主题,有了根基,我们的阅读也就有了思想灵魂。这个时候,我们再跳出教育阅读,抛却为教育而读的局限,去涉猎更广的范围,去汲取更多的知识,不但不会现在杂乱,还能丰富我们的视野,为我们的主题阅读给予能量。这大概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吧 。 读书要读出一个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修行。书是别人写的,读是自己做的。阅读的真正意义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把别人的智慧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感受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语言风格、特色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认识自我,回归本我吧。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不止是让我明白了教师读书的目的和意义,还让我明白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尚需上下而求索”;“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你若寻找,便能得到”;让我明白“怎样爱学生”,“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让我懂得“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还有另一种力量”。 用心读完,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虽然生活里有不如意,有太多的苟且,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充满正能量,努力奔跑,相信生活中更多的是诗和远方。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像王老师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逆袭,从一个教书匠华丽转变,给人希望。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不再困惑中考优秀作文04-17
老鼠的困惑作文2篇04-06
不再孤单11-10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10-24
成长的困惑作文【范文7篇】09-29
华不再扬11-13
童年不再作文03-24
关于妈妈的作文:我帮妈妈解困惑10-30
我不再“话唠”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