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运用单元重点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3、理解诗人对隐逸之路的选择,感受诗人的隐逸情怀。
教学重点:
运用单元重点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对隐逸之路的选择,感受诗人的隐逸情怀。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探究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归去来》,这次我真的决定离开,原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这次不是不经意的离开,我要彻底淡漠繁华,守着寂寞不再归来。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某一天也作出了同样的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2、李白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欣赏其中几句并感受李白眼中的孟浩然。(PPT展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明确:风流潇洒。“风流天下闻”,足见他的风流;“白首卧松云”,可以看出他对隐居生活的惬意。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吟读这首诗歌。思考: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朴素平淡。闻一多的评价(见课后相关链接)。他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
2、在这段话中,哪一个词最关键?它能比较准确的概括闻一多先生对孟浩然的诗以及诗的孟浩然的特质。———淡。
3、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声音将这首诗演绎一遍。
四、合作探究
1、老师把这首诗歌稍稍做了改动,请同学们看看这样行不行?(PPT展示)
山寺钟鸣昼已昏,
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
惟有幽人自来去。
标题《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点明时间“夜”,“余亦乘舟归鹿门”指明“归”,最后两句照应“鹿门歌”。
明确:不行,感觉少了点诗的味道。被删掉的地方,就是诗歌出味的地方。改过之后更淡了,但是淡而无味。
2、学生讨论并欣赏被删除诗句的诗味。
(1)“渔梁渡头争渡喧”,写出了渡头的喧闹。为了反衬出山寺的幽静,以动写静。一个争字表明了世俗之人的争名夺利,一个“喧”字描写出尘世的喧闹,这样的情形跟山寺的静形成对照,可以隐隐约约地感覺作者那种超脱的情怀。
(2)人随沙岸向江村”不能删呢?读一读,什么地方要强调重读?
明确:“江村”和“鹿门”,因为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世人回家,而诗人离家去鹿门,两种不同心情对比,表明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3)前四句表达了作者的隐逸情怀,接下来删掉的句子,他们有什么特点?
——写景的句子。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是含情的,如果缺了景语诗,诗歌就乏味了。欣赏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发挥联想和想象。“鹿门月照开烟树”是怎样一种景色呢?请大家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种美描述出来。
明确:淡淡的月光从天空流转而下,像薄纱,如薄雾,似轻烟,轻轻地笼罩在树林上,我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归隐的地方。
(5)为什么这一句删掉不好?
因为朦胧的'树被朦胧的月光映照得太美了,令作者陶醉。诗句中“开烟树”写树像花一样美,朦胧可人一般开放,表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行文至此,作者流露出一种喜悦与洒脱之情。如果删掉,情感就无所寄托。
(6)“岩扉松径长寂寥”一句中的“寂寥”是寂静的意思,因为这里除作者外,没有人来居住;“自来去”是逍遥自在。这两局表明自己的志向在于隐逸,有景有情,删去就没了诗味。
小结:通过尘世中的人来反衬或对比来写自己的隐逸之路,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有隐逸之乐,也有无奈之恨。比您改写的诗歌更具诗歌味。师:说得好,我接受批评。诗歌不是简单的议论和抒情,必须借助意象营造意境来言志来抒情,欣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更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五、拓展延伸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请查阅资料或者结合你所知道实际情况分析说明。
(1)隐逸缘由:(PPT)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以隐求名,期待重用。
(2)两种处世观点:
文死谏,武死战(人生价值观——积极入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价值观——消极出仕)。
(3)诗歌中“寂寥”有寂静的意思,但“寂寥”还有无奈的意思。后面又说“自来去”逍遥自在。有点自相矛盾,这说明其实他没有真正想当隐士。
他在40岁的时候去过长安,还给张九龄丞相写过一首诗歌。(PPT展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写的一首干谒诗,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但最后张并没有赏识他。
还有一个小故事: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不好判断,不过知人论世再结合这首诗,的确可以说明孟浩然有怀才不遇的情节。
孟浩然性格孤高狷介,不愿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但他始终怀抱济世之志,在隐与不隐之间徘徊。所以“寂寥”还掺杂着一种无奈之情。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位无奈的隐者。
2、总结:这样的隐者也是古代文人的真实写照,谁不想立功、立德、立言呢?陶渊明欣欣然归园田居,但最后还不是发出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感叹?所以古代真隐士少,假隐士多,是隐士就不会留名于世了。隐士可谓各有隐衷。但是文人骨子里流淌的那份耿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该不该归隐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古人做出怎样的抉择,都没有对错,忠情于自己既定的人生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六、作业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夜归鹿门歌
2.夜归鹿门歌
3.夜归鹿门山歌
5.登鹿门山怀古
7.夜归
8.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