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范文>工作报告>情况报告>*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汇报
投诉建议

*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汇报

时间:2017-04-15 09:18:22 情况报告

*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汇报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发挥优势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元谋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汇报 元谋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辖10乡3镇、82个行政村、647个村民小组。全县土地总面积2021.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万亩(水田10 万亩,旱地10万亩);总户数5.3万户,总人口20.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GDP)的44.2%,70%以上的财政收入亦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农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业生产受到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面对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县委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提出了“富民强县,支??到ㄉ柰贫?⒒?窘ㄉ柰蹲世???嗲孔炒舐躺??怠⒎⒄固厣?糜我怠?/SPAN>的“双目标、双动力、双支柱”战略发展思路,抓住国家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着力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组织结构,作出了《关于加快绿色产业建设的决定》,大力建设以蔬菜、热带林果为主,集种植生产和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绿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2003年,绿色产业产值达到3.94亿元,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3亿元,比上年增加0.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8%;实现农业总产值5.35亿元,比上年增加0.72亿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2233元,比上年增加347元,增长18.4%,居全州第一位。一、认清形势,把握县情,科学定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世界农业正向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环保农业、无公害农业等生产方式发展,减少污染、净化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面对日益丰富的农产品市场,人们已不是仅仅要求满足于吃饱,而是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食品安全问题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据专家预测,21世纪的食品将主要是绿色食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务院关于新阶段“菜蓝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保障长期稳定供给为目标的要求;符合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思路,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对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优势农产品发展,优化生产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为适应新的形势,实现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县委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清醒地看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产业作支撑,我县富民强县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树立1—2个市场前景好、牵动能力强,在国内省内有比较优势,能形成亿元以上产值,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作支柱。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县委、政府始终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充分发挥气候、土地和交通优势,千方百计构建以蔬菜、蔗糖、林果为主的重点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以及市场消费的新要求,我县几个重点产业存在的问题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地充分暴露,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减弱。蔬菜产业品种老化,种植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效益低,形不成优良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生产种植面积不稳,产品产值锐减;蔗糖产业一直处于高投入低产出、高成本低效益的状况,国家贴本、企业亏损、职工难以为生,最终破产关闭;林果产业品种繁杂、良莠不齐,见效周期长,产业化经营缓慢,对增长增收的贡献率低。回顾我县经济发展的历程,由于缺少强劲的产业作支撑,财政增长和群众增收跌宕起伏,严重地影响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面对我县脆弱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严峻的竞争形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建设新兴产业,使其成为足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支柱,是我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考虑到支柱产业建设和发展,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我县资源特点、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对以蔬菜、林果为主的绿色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培强壮大是一个明智而又务实之举。加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客观上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必须同国际标准接轨,由此带来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必然同国际标准接轨,在农产品消费上,追求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必然成为大家的消费共识,从而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既对我县绿色产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把握当前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树立优患意识,迎接挑战,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一往无前地对我县多年苦心经营的蔬菜、林果产业,按照市场发展变化规律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要求,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一次伤筋动骨的改造,实现品种更新换代,质量效益显着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把整个县域经济的运行推入稳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已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方向。目标定位是:借“天然温室”打“天然牌”,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发展“天然生态蔬菜”,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把蔬菜产业做强做大;按照市场需求,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大力发展热带林果,不断壮大生产规模,把林果业做成产值上亿元的产业。二、发挥优势,围绕市场调结构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我县充分发挥地处热区、冬春气候温暖的“天然温室”气候资源优势和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冬季农业。根据全国农产品供求市场的变化,大春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实现粮食自求平衡为主,小春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形成“大春稳粮,小春抓钱”的生产格局,使我县的农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的效益显着提高,实现了粮经双丰收。2003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64万亩,粮经比为58.2∶41.8,与2000年的65.4∶34.6相比,经济作物的比例提高了7.2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6492万千克,实现了粮食自求平衡。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畜牧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0.9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05亿元,增长17%。三、抓住机遇,建设“四大”绿色基地(一)抓住国家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机遇,抓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元谋县县境中部是丘陵盆地(亦称元谋热坝),海拔在898—1350米之间,面积1126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7%,地处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带,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气温22.0℃,绝大多数年份无霜,素有“天然温室”之誉,许多喜温蔬菜在这里可进行秋冬反季节露地栽培。蔬菜产业是元谋县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业兴带来百业旺的景象,俗有“蔬菜产业打个喷嚏,全县经济就要感冒”之喻。元谋冬早蔬菜(秋冬种植,冬季至翌年春季收获的蔬菜)以上市早、品种多、规模大而着名,至今已有27年规模化种植、商品化生产的历史,蔬菜产区农民人均占有售菜收入一千多元,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元谋蔬菜面向“三北”地区,行销国内25个省(区)市的145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还以转口贸易的形式出口到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县之一,被誉为“金沙江畔大菜园”,“南菜北运”量占全国的10%,占云南省的40%。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进一步培强壮大元谋蔬菜产业,在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我县多年的努力,争取国家农业部于2001年4月将元谋县列为全国首批55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我县对此极为重视,提出了“举全县之力,打造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大县”的目标和元谋蔬菜“二次创业”的理念,以基地建设为契机,致力于传统产业创新。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作,元谋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普及了无公害蔬菜知识和生产技术。通过广泛的宣传培训,提高了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菜农对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菜农的种菜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全县蔬菜已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二是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根据抽样速测结果表明,2002年冬至2003年春菜季,符合国家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标准的合格率达到94%,比基地建设前提高了23个百分点;去冬今春菜季,经抽取4442个样品检测表明,合格率达到97%,又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被农业部评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合格单位”和“先进单位”。三是促进了蔬菜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冬早蔬菜种植面积、外销量、农民卖菜收入,2002年冬至2003年春菜季达到10.91万亩、11.94万吨、1.58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加1.63万亩、1.24万吨、0.56亿元,增长18%、12%和55%;2003年冬至2004年春菜季达到12万亩、16.38万吨、1.92亿元,又分别比上年度增加1.1万亩、4.44万吨、0.34亿元,增长10%、37.2%和21.5%;蔬菜平均亩产值从2002年的1187元增加到2004年的1597元,提高了34.5%。一大批蔬菜收贮、保鲜、运销、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显着提高,实现了量价同增。四是树立了品牌形象。通过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已有16个蔬菜品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注册了商标,树立了元谋无公害蔬菜品牌的形象和声誉,提高了元谋蔬菜的知名度,客商纷至沓来,促进了蔬菜的销售和出口,农民种菜收入大幅度增加,实现了提质增效。五是促进了农民增收。无公害蔬菜已形成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售菜收入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占全部现金收入的71%。在蔬菜产业的推动下,2003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35亿元,比上年增加0.72亿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2233元,比上年增加347元,增长18.4%,居全州第一位。六是积累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初步经验。通过基地建设,在组织领导、行政管理、技术措施的制订和推广、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积累了初步经验,为进一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打下了基础。目前,已带动粮食、水果向无公害生产方向发展,全县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5个(蔬菜16个、水果7个、大米2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葡萄、石榴)。(二)抓住国家实施大型生态建设项目的机遇,大力建设绿色林果基地元谋县地处低纬高原,四面环山,中间低凹,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高温、干燥、少雨的气候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植被破坏严重,生态脆弱,神奇的“元谋土林”,既是奇特的旅游景观,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象征。为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全县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结合国家实施生态恢复、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的大好机遇,把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荒山,种植印楝、龙眼、芒果、咖啡、葡萄、石榴、小枣、大青枣等经济林果,无公害、绿色林果产业已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元谋的又一支柱产业。至2003年底,累计种植经济林果2.99万亩,产值达到2635万元,绿色林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葡萄、大青枣、龙眼、芒果等产品已开始打入国内大中城市。(三)抓住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机遇,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为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民增收,我县认真贯彻中央“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精神和云发[2002]26号文件精神,根据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基础、布局实际和大宗农产品种植的区域特点,县委、政府果断作出以元谋火车站为中心,建设能禹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的决定,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列项扶持。采取优惠提供土地、减免税收、全方位优质服务等优惠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发展条件,千方百计引进资金、项目和人才入驻园区参与绿色食品加工开发。目前,全县已有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26户,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亿元;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1.66亿元,上缴税金528万元,带动3万多户农户种植蔬菜、水果,支付农产品收购资金8019万元;有4户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有18个企业的23个产品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去冬今春菜季,出口洋葱1.37万吨,出口脱水香葱450吨。县委、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于2003年与北京汇源果汁饮料集团签订协议,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汇源集团到元谋投资。按照协议,汇源集团将注资3亿元人民币,在能禹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内兴建年加工处理农产品30万吨的加工企业。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加工处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实现绿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大提高我县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四)抓住国家实施种子工程的机遇,加快建设冬繁制种基地繁种产业尤其是冬繁制种是元谋的一大优势,有“天然温室”这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元谋还是农业部列项建设的、最优越的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由于没有台风和梅雨袭击,温暖干燥的气候特别适宜繁殖各种蔬菜种子和粮食作物种子,全国每年有60多个单位到元谋进行冬繁制种和种质鉴定,所繁制的蔬菜、花卉、小麦、玉米等作物种子,质量十分优良,部分种子还出口到国外。为使元谋适宜冬繁制种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造福群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增收入,根据州委、州政府“三区八大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县委、政府十分重视我县繁种基地建设工作,成立了领导机构,落实了工作措施,使我县的繁种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2003年冬至2004年春,全县冬繁制种面积达到7613亩,比2000年的6030亩增加1583亩,增长26.3%;种子总产量55万公斤,产值 1024万元。有许多农户通过繁种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四、畜牧产业长足发展畜牧业是元谋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产品总量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品种改良和种草养畜步伐加快,动物防疫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建设初具规模。畜牧产业专业协会的成立进一步提高了畜牧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2003年我县畜牧业克服了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持续稳定发展。年末生猪存栏14.41万头、大牲畜存栏8.94万头匹(其中牛存栏5.74万头)、羊存栏12.45万只,同比分别减0.25%、减4.6%(牛减2.5%)和增8.7%;出栏肉猪11.09万头、大牲畜1.32万头匹(其中牛0.91万头)、羊3.84万只,同比分别增1.94%、8.4%(牛增7.3%)和2.9%;肉蛋奶总产量达1.26万吨,同比增10.42%。畜牧业产值(现价)达1.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538元,占总收入的25.3%。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2004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100元的发展目标。今年1—6月,累计出栏肉猪5.82万头(其中:肥猪5.69万头,屠宰仔猪0.1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0.41万头,同比增长7.54%;出栏肉牛0.35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64头,同比减少1.77%;出栏肉羊1.7万只,比上年同期增加0.31万只,同比增长22.41%;出栏家禽18.49万只,比上年同期增加2.9万只,同比增长18.62%;牛奶产量17吨。(一)增设服务网点,加大家畜品种的改良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2003年全县完成生猪杂交改良2.32万胎、马匹改良524胎,选种选配牛0.56万头,选种选配羊1.03万胎。去年10月以来建立的老城、黄瓜园两个牛冻精改良点,迄今已配种黄牛50胎、水牛110胎、奶牛8胎。生猪生产实现了产品优质化,肉牛、肉羊个体产量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二)种草养畜,优化内部结构。我县1993—2002年累计种植利用优质牧草1.26万亩。2003年种植优质牧草4736亩,主要品种为皇竹草1786亩,特高黑麦草1752亩,印度木豆1198亩,还有鲁梅克斯、高丹草等。通过种草养畜的示范推广工作,优化了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促进了全县草食畜商品生产的发展。(三)认真组织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2003年全县预防接种猪瘟—猪肺疫二联苗20.15万头次,猪W病疫苗17.72万头次,牛W病疫苗4.07万头,羊W病疫苗10.58万只,山羊痘疫苗10.81万只,牛出败疫苗1021头,牛羊炭疽疫苗775头(只),鸡新城疫疫苗31.85万只,禽霍乱疫苗4.28万只;预防性驱治家畜、家禽寄生虫病93.81万头(只)次。据统计资料和抽查结果,全县猪死亡率为1.78%,牛死亡率为0.73%,马属动物死亡率0.34%,羊死亡率为0.67%,家禽死亡率为0.78%,均在省、州规定的控制指标之内。(四)建基地,抓示范,促发展。我县江边乡是省列畜牧扶贫工程示范项目和州列黑山羊特色养殖基地,通过举办示范村、示范户改造羊厩,调种换种,种植使用优质牧草、科技培训,科学饲养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山羊生产快速发展,出栏量明显提高,今年1—6月全乡出栏山羊5532只,比上年同期的2602只增加了2930只,同比增长112.6%。(五)加强市场建设,促进畜产品流通,保证畜牧商品生产顺利发展。2003年政府投资对黄瓜园畜产品交易中心进行了改造扩建,增强了服务功能,适应了不断增加交易量的需要,保证了我县畜牧业商品生产的顺利发展。(六)发展专业技术协会,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化市场的连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到7月23日发展畜牧生产经营专业技术协会3个,会员144人。(七)以企业为龙头,发展奶业生产。去年引进龙川江奶业公司建立牛奶加工生产线,于12月正式投入生产,为我县的奶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完善营销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县委、政府始终站在发展好、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牢牢地把培育壮大营销队伍、聚合力量开拓市场摆在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加快体制创新,培植农产品销售龙头。将县蔬菜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使之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扶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他们加强同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的联系与合作,稳定和发展客户,并逐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产品流通窗口和直销点,开拓市场空间。其次是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在全县确定100户重点扶持的经纪人,实行正科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经纪人制度,从政策、资金、科技服务上重点给予支持,使经纪人放心、放胆地发挥组织群众、连接市场的能动作用,拓宽销售渠道和信息渠道,有效提高群众生产的针对性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和开拓市场。第三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能人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农产品生产布局的特点,大力发展各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对各种协会给予积极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信息来源广、机动灵活的优势,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采取“好品种+订单”的方式,有效组织千家万户进行蔬菜和林果种植生产,同时,多渠道、宽领域开辟农产品销售市场,实行订单生产和订单销售。目前,全县已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4个,会员8433人,其中:经济实体型协会46个,占48.9%;技术服务型协会26个,占27.7%;技术交流型协会22个,占23.4%。对协会的.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施加任何行政干预,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农民。第四是努力打造品牌。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和协助企业抓紧对主要蔬菜品种和林果品种进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办理商标注册登记,改善包装条件,打造“天然”、“无公害”品牌,实施品牌营销。第五是优化交易环境。加大蔬菜批发市场交易秩序的清理整顿力度,严厉打击欺行霸市行为,协调好运力关系,适度减免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客商和菜农的合法利益。第六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元谋火车旁建成规模较大的蔬菜交易市场——云南省元谋县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其中,有综合性服务办公大楼1500平方米,收菜货棚80间、2310平方米,贮菜货棚37间、3000平方米,发运场地3.1万平方米。建有铁路专用线1216米,火车装车站台货位48个;制冰厂1579平方米,日产白冰50吨,储冰房两座,可储冰500吨。另外,在县城和各乡镇还建成大小不一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4个。第七是强化服务。县委、政府把如何为企业、协会搞好服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正科以上领导干部挂点帮扶制度,对企业、协会制订了特殊的保护政策,严禁各种侵害企业、协会利益的行为发生。职能部门积极为企业、协会申报项目,争取上级部门列项扶持,在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已有县蔬菜公司、金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列入省级龙头企业扶持;翰泰食品有限公司、龙川江化工有限公司、中山葡萄公司、金珠公司列入州级龙头企业扶持;清和果蔬协会获国家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扶持。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元谋境内工业不发达,农业生产环境几乎未受到污染,十分有利于发展绿色产业。经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对元谋主要农业生产区域内的水、土、气采集样品检测出434个数据分析表明,元谋农业环境清洁无污染,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完全适合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保护这一清洁的农业生产环境,我县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云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经常性的开展农业环境检测监督工作,坚决杜绝新建污染大的工业项目。在良好的农业环境基础上,依据国家和农业部颁布的标准,制定了无公害蔬菜和葡萄、小枣等部分林果的生产技术规程,采取集中培训和分类指导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全面清理整顿农药市场,在全县范围内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杀虫灯、生物农药、种植害虫喜食作物集中诱杀等物理、生物防治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农药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加强对上市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及时掌握质量安全状况,反馈指导生产。扎实的技术推广和产品监管工作,促进了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全县主要农产品已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七、以科技为支撑,多方位搞好技术服务一是抓好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科技服务网络,与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县所科技合作,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优新蔬菜品种,探索、积累和推广生产种植技术;同时,在全县确定一批享受政府津贴的农村和非公经济优秀专业人才,表彰奖励“金土地”种植能手,多渠道、多方位带动群众掌握和应用农村实用科技。二是抓好技术培训。实行农、科、教统筹,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把制定科学技术规范和推广实用技术、培训干部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多渠道、多角度服务绿色产业的新机制;充分发挥我县属老菜区联系广泛的优势,长期聘请省级有关专家对各级科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促进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服务手段更新。三是办好示范样板。充分发挥省农科院热经所和县级农业、科技、蔬菜等部门的科技优势,在黄瓜园镇小丙岭创办蔬菜科技示范园区500亩,引进喷灌、滴灌、塑料大棚栽培等新技术和太空椒、五彩椒、高价值洋花菜繁种等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栽培,以示范基地培训、带动农民学习新的栽培技术。四是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为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监督,最大限度地确保上市的农产品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成立了元谋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站,在全县蔬菜主产区的批发市场设置了10个质量安全检测点,配置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34台,其中:全自动高感度大量样品速测仪1台,台式速测仪11台,便携式速测仪22台。一个由县、乡和部份产销实体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成,从田间地头到产品交易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已初步形成。制订了《元谋县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试行)》,由县人民政府行文执行,菜农的蔬菜必须通过抽样检测合格才能上市交易,菜商收购的蔬菜必须通过抽样检测合格才能外运。八、存在问题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弱小,带动能力不强。我县龙头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仅600多万元,最多的也仅2000万元左右,与外地大企业相比,规模和实力都比较弱,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二是龙头企业的科技和质量水平不高。大部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只能进行简单的初加工,能开展精深加工的不多,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包装差,质量档次不高,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三是融资困难。政府扶持资金少,金融机构又因企业缺少担保人而不予贷款或贷款数额少,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使一些有市场前景的好项目也不能及时开工建设,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四是管理水平低。大部份企业还是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五是缺少知名品牌作支撑。我县虽已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申请注册了一批商标,但数十年来一直未形成一个知名的品牌,市场和消费者对元谋蔬菜、元谋水果等农产品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六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县虽已成立了9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但加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农户仅占全县农户总数4.63万户的18.2%,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份协会是与农户之间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真正能够完成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实体型协会较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协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健全和完善。总的来看,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九、对策和建议1、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一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二是要扶持新产品开发技术;三是要加强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四是要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2、要进一步发展精、深加工,加强新产品开发,改进包装,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提高加工转化和增值率。3、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为基础,加强对外宣传和市场开拓,创造名牌产品,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4、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把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5、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吸收农户入股,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使农民在流通环节受益,也可增强企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也要进一步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密切协会与农户之间的关联度,使协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6、进一步加强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健全完善服务功能,使之更好的为畜牧生产、流通经营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全县畜牧商品生产的快速发展。  

【*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汇报】相关文章:

1.×县通村公路建设情况汇报

2.**县国有*林场情况汇报

3.“对县督导”情况汇报

4.×区社区建设情况汇报

5.中心镇建设情况汇报

6.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7.xx市农业产业化情况汇报

8.*县旅游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