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人格教育观后感
——走出孩子教育误区
看完于丹老师的“人格教育”专题节目后,我没有像看完以往教育节目那样如饮甘露的兴奋,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此时此刻,我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目前在教育方面的迷茫和误区。这是一个激励竞争的时代,我庆幸我们同时处在一个觉醒的年代。我们的教育究竟会走向何方,我觉得教育孩子的成长,还得先从家长下手。
现在全国的独生子女7000多万,面对这庞大的“小祖宗”队伍,有多少家长还深陷于孩子 “不听话”的困境之中而束手无策。
其实,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只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的不足、不全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偏离了航线,陷入了误区。至圣先师孔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先后顺序、重点难点上都给出了精辟的`总结,这也是人文伦理的客观规律。回想我们家长们的认知,很大部分是刚好顺序颠倒。
我们的孩子处在前所未有的优越教育条件下,自然艰苦条件越来越少,家长们都在比条件、比硬件,尽一切之力“推动”孩子的“成绩、分数、文化知识……”,却忽视了人格教育,真可谓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令人胆寒。
古往今来,一个成功人士的塑造,无一不是从“磨难”中走出的,无论是父母故意设置的障碍,还是本身从逆境中的走出,“磨难历程”都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从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到台湾乞丐企业家赖东进,无一不是从苦难中一路走来,他们的人格和经历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是必然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成绩非常优异,名牌大学毕业,满腹经纶,却很难成事,在单位上班不招人喜欢,有的甚至走入歧途;有的人学历平平,却朋满天下,成为一方之主,创造更多社会价值,这就是“人格”的作用。因为一个人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拼搏意志、责任意识、亲和沟通能力的人格魅力,他可以给别人信任和诚服。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也没有哪个公式和法则可以推论出来的。
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我们一定要遵守人文伦理的客观规律,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我们家长要根据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灵活运用于实践,并在生活中多给孩子“出实践题”,带领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让孩子自己慢慢领悟,真正认识到“任何人不帮你是应该的,帮你是对你的恩赐”,从而学会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责任,才会为自己的责任抵抗挫折、拼搏进取、创造价值。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人格教育观后感】相关文章:
5.感恩教育的观后感
6.感恩教育观后感
7.感恩之信作文
8.感恩教育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