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范文>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投诉建议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1-05-02 09:30:01 教学工作计划

【实用】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4篇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工作计划了。估计许多人是想得很多,但不会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4篇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教材简析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段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遵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和《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融科学教育、生活教育与社会教育于一体,构建现代大德育课程,整体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为儿童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材内容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龄初期儿童接触外部世界,适应校园生活的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有生命感与鲜活力的内容,回归儿童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帮助儿童在以生活为背景的学习活动中,科学地认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初步掌握科学生活常识与道德伦理知识、获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友爱待人,敬于处事,善于律己,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正确态度与行为方式,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体验童年的快乐,使《品德与生活》课程成为个体幸福成长之需要。

  2.以自主探索性学习,构筑开放性教材系统

  道德学习的全息性,使得课堂只是儿童道德学习的一个缩影。因而,本课程增强教材的拓展性,使教材成为学生道德学习中的一个文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生活资源背景,建立课堂学习向家庭生活与社区文化辐射的立体网。构筑课内外、校内外贯通的开放性、生成式课程内容系统,同时,教材的设计也要给师生以更多的创造空间。

  3.以活动为载体,实现体悟式学习

  传统思品课的最大的弊病就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代替整个德育过程。现代品德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学习实现的。新课程以儿童的生活原型为视角,整合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劳动教育等学科目标,构建主题单元,使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学习情景融为一体,随机进入道德情境,淡化教师的道德权威,在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体悟式学习。一方面,在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中体验积极愉快的情绪,培养有爱心负责心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追求有创意的、高质量的生活。

  4.增强品德教育的时代感与全球意识

  以国际社会的广阔视野,从我国未来人才发展国际化进程的需要,引领德育内容的全球化与现代化演进,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珍爱生命、关怀自然、智慧生活,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并注意根据未来社会环境、价值观、伦理道德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调整德育内容,尽可能反映新的社会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这些新问题、新现象,从中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

  二、教材主要特点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过程与方法

  在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支撑下渗透规范教育支持随机进入教学,以直接学习为主、同时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逐渐向间接学习过渡的多种学习方式结合.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2

  第一单元教学要求

  1、 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2、 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控制下和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

  3、 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4、 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5、 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乐于帮助他人。

  6、 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7、 初步认识规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8、 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第二单元教学要求

  1、 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2、 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 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4、 爱护花草树木。

  5、 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6、 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7、 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8、 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9、 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教学要求

  1、 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2、 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3、 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4、 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5、 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6、 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7、 有好奇心,喜欢提问。

  8、 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地整理和运用。

  9、 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四单元教学要求

  1、 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2、 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3、 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4、 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5、 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6、 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7、 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人和残疾人。

  8、 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同学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需从他们发展的实际和可能动身。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需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协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小朋友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示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示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获主题,也提倡儿童自身从生活实际动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观察,用自身的心灵去感受,用自身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发明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动身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出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自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二、教学措施

  1.全面掌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掌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维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生长。教师充沛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规范第三局部“内容规范”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掌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规范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协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协助儿童获得相互联系的、不时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获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空虚,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和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效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时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身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布置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布置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效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课时布置

  第一单元第1课——寻访大师的童年——2课时

  第2课——大师成才的故事——1课时

  第3课——大师在我身边——2课时

  第二单元第1课——班级风景线——2课时

  第2课——一次运动会——2课时

  第3课——班级小明星——2课时

  第4课——我们的班级报——2课时

  第三单元第1课——美丽的大自然——2课时

  第2课——动物、植物和我们——3课时

  第3课——美好的家园——2课时

  第四单元第1课——我们的社区——2课时

  第2课——社区的文明——2课时

  第3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2课时

  第五单元第1课——我长大了——2课时

  第2课——生长档案——2课时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介绍父母在家做的饭菜,感受父母的辛勤哺育和无私关爱,感受家庭生活的和睦和温馨。

  2、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人有两件宝:大脑和双手,培养儿童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学习的好习惯和主动关心、帮助同学的态度。

  4、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动脑筋,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5、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尝试。

  6、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二、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并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第一单元:今天吃什么(1)萝卜白菜我都爱(2)我设计的午餐(3)小心,病从口入

  第二单元:我的手儿巧(1)我有两件宝(2)做个小玩意儿(3)打扮我的小天地

  第三单元:我有许多好朋友(1)绥德朋友多(2)你真行(3)我们一起成长

  第四单元:快乐的小问号(1)你留心了吗(2)我的问题卡片(3)到哪儿找答案

  第五单元:我爱美丽的生命(1)让我走近你(2)美丽的生命(3)我能做什么

  三、全册教学要求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突出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四、全册教材重点、难点

  1、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2、争取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4、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五、教学进度安排

  略

【【实用】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4篇】相关文章: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三篇02-10

小学品德教学工作计划汇总10篇03-17

小学品德教学工作计划汇总6篇01-09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将心比心心更宽》的教学设计05-02

环境与生活作文12-19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12-30

环境与生活的作文12-19

思想品德教师教学工作总结12-09

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工作总结08-03

学生品德评语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