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消防演练讲话3篇
尊敬的龙岗区消防大队的警官们、老师们、同学们:
学生安全,牵动着千家万户。目前,我区共有近400个办学单位,在校中小学生23万人,23万学生就是23万个家庭。而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消防安全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学校的消防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切实保障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本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观念,以及对党、对人民、对家长高度负责的精神,经学校行政会研究,决定在今天下午以五年级、六年级为主体,举办消防知识讲座及消防演练活动。
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常常伴随在自己身边,如家庭的液化气灶,外出乘坐的车辆,周末郊游在森林……,都可能引起火灾。在学校里,也有许多引起火灾的易燃物,如实验室里有一些易燃药品,教室里的多媒体电器,课桌椅及书籍等。我们要对此在思想上保持高度重视,坚持做到警钟长鸣!
为此,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通过这次消防知识讲座及观摩消防演练,能得到启发,收到教育,今后能做到:
一、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乱扔火种,以免造成环境的灾害。
二、提高自己的防火的安全意识,每个学生都要知道火警的电话号码是“119”。
三、要成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义务消防监督员,遇到火情,及时报告。
四、学会火灾来临时,临危不乱,能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逃生意识。
同学们,我们只有提高自己防火意识,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学习和生活的安全环境,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奠定基础。
最后,再一次感谢龙岗区消防大队警官们的指导!谢谢大家的今天参与!
学校消防演练讲话(2):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的消防疏散演练活动,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用时2分01秒,所有师生一个不少地安全地到达了安全区域,圆满地完成了消防疏散演练活动,达到了消防疏散演练的预期效果。消防疏散演练活动体现了学校对同学们人身安全的的重视程度;表明了学校对同学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处置的态度;检测了同学们在关键时刻紧急疏散的速度;反映了老师们在指挥同学们有序疏散的效度。在今后,希望全校师生站在生命诚可贵、安全重泰山的高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处处谨慎、时时当心,绷紧安全这根弦,不损坏学校电器设备,不抽烟,不玩火,遇到紧急情况时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全力做到无事讲安全,有事保安全。让安全的'警钟在我们心中长鸣,让生命的花朵绽放得更加灿烂!
学校消防演练讲话(3):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为了普及重大灾害来临时的逃生能力和消防安全常识,提高全校师生在灾害突然来临时应急防护与逃生自救能力,强化消防安全意识,积累集体疏散、消防救助、应急组织等实战经验,切实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构建平安校园,在丁桥镇专职消防队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配合下,今天我们成功开展了我校XX年应急避险逃生暨消防演练。
本次演练,学校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制定了演练方案,增加了演练的内容,调整了逃生疏散的线路,充实了逃生线路上的管理岗位,演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真的灾害来临时,尽最大努力保障师生生命的安全,特别是学生的安全。
今天的演练,我们再一次按照确定的疏散线路进行了模拟逃生,当警报响起。大家迅速集结,有次序地向相对平坦宽阔的操场成功疏散,用时 分钟,说明大家应急应变的能力,听从指挥、服从管理、有序逃生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只有这样,在真的灾害来临时,我们才能保证临危不惧、才不会出现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混乱局面。请同学们记住:在真的灾害来临时,只有互相配合、礼让,多考虑他人,逃生的速度反而会加快,逃生的成功率反而会更高。
今天的演练,我们还聆听了知识讲座;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的消防车,他是消防队员打败火魔有力的武器;我们观摩了丁桥镇消防对的队员们给我们演示的高压水枪出水表演;我们还观看了学校老师使用灭火器扑灭小型火灾隐患的表演。
今天的演练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演练,组织了学生迅速安全地疏散,训练了逃生生存技能,进一步检验了全校师生的组织、应变能力,强化了师生消防安全意识。但是今天的演练是一次有准备的演练,大家心情上还是放松的,有的学生还以为是玩一玩,这种想法千万要不得,重大灾难说来就来,它是不会提前通知你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安全不仅仅是预防重大灾难,安全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即将下发的《中小学生自护自救安全常识》,就是涵盖了家庭生活安全、户外活动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生活安全、发生自然灾害时的自护自救等六个大的方面72个学习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各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希望每一位同学课后、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让我们小手、大手相牵,共同学好自护自救常识。
总之,希望我们全校师生牢固树立这样几种意识:安全在于遵守制度,在于平时预防,在于自我保护,在于学习知识,更在于临危不惧!后学校我们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想结合的方式开展逃生演练,提升演练的真实性,以扩大安全知识与良好的心里素质在我们师生中的覆盖面,为构建平安、文明、和谐学校而不懈努力。
【学校消防演练讲话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