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讲话稿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因此,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中国国情,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相继形成,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而且指导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是为了更好地走今后的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以当时经济比较发达、工人运动也比较发展的一些西欧国家的实际为重心,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铸造了一个既是阶级的又是科学的锐利武器。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行动的指南,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和生命就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的就是一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这条道路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要义,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如果根本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行动同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沾边,哪里还有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构成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持贯穿于这些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要义,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谓“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把它看作千古不变的教条,动不动就“拿本本来”,生搬硬套具体的现实的生活和运动,那么,不管自己如何自许,实际上一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在面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时,要强调在坚持中发展;在面对教条主义倾向时,要强调在发展中坚持。然而,不论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能否做到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在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中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理论上不断创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要求,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没有了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就停止了。 立足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恩格斯这个着名论断的精神实质,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研究问题不能从本本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问题,首要的也是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中国的国情是一个历史造成的现实,是一个国际环境中的客观存在。人们只有适应它,洞察它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正确地开拓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 中国国情既包括自然地理、人口条件、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宗教演变,又包括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所有这一切,都要认真研究,但最为重要的是从它们的联系中,即从总体上把握其特点和规律,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起始部分,而这个理论得以建立的根据,就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毛泽东同志正是根据这一基本国情,正确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领导者和同盟军以及发展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出发进行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得以建立的国情根据,就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有两个意义:一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属社会主义范畴,二是这个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且发展不平衡。邓小平理论就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它要有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二是它的内容必须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通过总结中国经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做到这一点,唯一正确的.途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条反映了认识基本规律的思想路线中,首要的一环是从实际出发,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如果脱离了这个出发点,其他环节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继承中国历史优秀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是中国现实的国情,同时也涉及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现实存在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中国的现实。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应用马克思主义时,非常重视对中国文化现象的创造性研究。由“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是因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产生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又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两大文化形态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一方面是开辟这一文化资源,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实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探索和寻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使其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中国的老百姓易于接受,并化作自己的思想。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毕竟诞生于西方,在传统上属于西方文化,在其话语和表现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文化的特征。要使它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把它融于中国文化的海洋中,使它有一种中国化的表现形式。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我们党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被称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毛泽东同志从本质上阐发这一哲学思想时,使用了中国历史上“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了马克思主义的阐释。邓小平同志则明确指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哲学的根本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又先后提出“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丰富和完善了这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路线。当然,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不是抛弃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话语系统。实际上,这套话语系统在翻译为中国语言时就已经开始向中国化转化了。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总结了新经验,提出了新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的这些名言,讲的是理论和群众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就是那种抓住了事物根本的理论,所以它能掌握群众;而马克思主义一旦为群众掌握,就能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不可忘记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化作两句话: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动力。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分界线就是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马克思主义尚未产生或产生后还未被群众所接受时,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还处在“必然王国”之中。当人民群众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按照历史规律自觉进行历史创造时,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从而更加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历史创造力,并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 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是在人民群众实践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总结这个经验的唯一途径,就是群众路线。这是正确的领导路线,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路线。 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这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群众路线就是把这两方面密切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它和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从群众中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了解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把握群众利益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群众的要求和智慧化作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群众中贯彻、检验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集中体现着一个根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即把人民群众看作历史的动力、实践的主体、智慧的源泉,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作党为之奋斗的宗旨和目的。【校长讲话稿】相关文章:
1.校长讲话稿
2.校长讲话稿
3.校长讲话稿
4.校长讲话稿
5.校长讲话稿
6.校长讲话稿
7.校长讲话稿
8.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