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工业经济发展问题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兴工旺商”战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较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增加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从纵向和自身相比,成绩显著,2003年至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从59.7亿元增长到127.4亿元,年均增长接近15%。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和全省、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工业总量偏小,占GDP的比重低,工业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总体上看,我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着小企业多、规模企业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传统产业多、高新科技产业少等问题。下面,通过比对张家港市、义乌市等江、浙经济发达地区,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差距
(一)客观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规模工业增加值太少,我县2007年是16.2亿,虽然增长速度达到28.4%,但和张家港市、义乌市两市相比,我们全县的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人家一个中等企业的水平;规模企业户数太少,我们到2008年底才有156户,仅相当于人家一个普通村(社区)的户数,或相当于人家一个产业的规模企业户数,义乌市仅2007年就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74户;经济贡献太小,我们的工业利税和利润5年分别增长了2 倍多、5倍多,就自认为了不起,但是和张家港市、义乌市一比较,差距之大,简直望尘莫及;市场份额太小,在江浙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企业,人家都宣传他们有哪些企业、哪些产品在全国、在全世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什么“之都”,什么“之城”,中国第几、世界第几 。可见他们追求的就是市场占有率,追求的就是市场地位。我们引以为荣的打火机、小五金等一些产品,尽管在全国市场也有一定的占有率,但是和人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江、浙的企业把各级授的“匾”、“牌”都作为很宝贵、很珍贵的资料,不仅挂在墙上,而且对外津津乐道。在我们县里,有时开个展销会,搞个评比,举办经贸洽谈等,企业老板一般都不愿意参加。舍不得花钱只是其中之一,关键是在产品的推介上舍不得花精力,因而市场打不开。
二是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是招商效果不佳,这些年,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下了很大精力招商引资,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的讲,引进的工业企业还是不多。不仅大企业不多,就是一般规模的企业也比较少。另一方面是项目储备不足,我们虽然也花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气力,花了不少资金,搞所谓的项目储备库建设。但是我们现在可供人家选择、开发、投资的项目太少,有些项目还是过时了的错误信息,与外面变化了的形势大相径庭。投资者需要的是回报,没有好项目,光凭感情,人家绝不会拿上千万、上亿的资金来打漂漂。再一方面是企业创新不够,这也是影响我县企业发展后劲的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长远性、根本性问题。我们的五金产品做了几十年,还老是钳子、扳手那几样,市场越来越小,利润越来越低,关键是创新不够。新产品的开发、新装备的投入非常重要,全县所有的企业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模式不清晰,我们发展工业,究竟走哪条,全县上下都还比较模糊,包括工业主管部门,现在都没有钻透。这几年,县里连续几次组织到沿海一带学习考察,每去一次,感触都很深,可以说是常看常新。江苏的经济模式,**的经济模式,有很大不同。如江苏走的就是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台资、外资企业云集,他们围绕龙头企业、核心企业、骨干企业的上下游产品进行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做大价值链,所以他们的大企业比较多;**则注重发挥本地资本优势,走产业集群模式,开始的发展并不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是在某一个地方先找准一个产品做大做强,然后形成产业集群。比如义乌的小商品,很多企业都生产,同一类的东西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再进行整合才形成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二)主观方面
一是政策引力不强。对老企业缺乏足够的政策吸引力,这些年我们忽视了对老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认为我们把企业改制一搞完,基本上政府就可以撒手了,生产经营都是企业自己的事,是市场本身的规律起支配作用的事。如氮肥厂、锰矿等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改制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招商引资这一块政策很优惠,但老企业除了当年改制期间签定合同的政策兑现以外,基本上没有可供享受的新的扶持政策出台;对民间资本的政策引力不强,这是我们**工业发展中政策最不到位的一个方面。相形之下,江浙的三产业休闲娱乐这一块不见得比我们发达,甚至有的比我们落后,但是二产业这一块,我们相差太远,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政策在吸引工业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大办工业上没有感召力、吸引力、推动力。三产业本身就具有投资少、回收 快、风险小的特点,再加上在税费的收取上,负担比二产业也低得多。工业投入本身就是长线投资,就有特定风险,在政策上面还有这样大的差异,投资者不能足够获利,就不会投到工业上面来。江浙那边居民储蓄存款的比例在整个储蓄存款中仅占50%多一点,我县却高达88%,而企业存款这一块,他们高得多,这充分说明他们的民间资本大量地投入办工业去了,说明他们在引导民资办工业上动的脑筋、花的功夫比我们大。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欠佳。硬环境没有建设好,总结这些年来,**工业最大的不足,我觉得第一个就是园区建设相对滞后。所有的经济发达地区,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园区建设这个工业发展的载体。我们到江浙等地参观,每个市县都有若干个园区,都是专业化的有特色的园区。而我们虽说号称有“一园六基地”,但至今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工业园区;软环境也没有维护好,我们的工业企业,在某个方面、某种程度上,成了受气的对象,成了某些部门、一些人出气的地方。衣食父母整天受气呕气,工业怎么能够兴起来、活起来。优化环境,我认为要突出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尤其要区别对待。
三是工作落实不力。全县上下现在对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对它的意义,对它的利害关系,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但是怎么样做到形式和内容高度一致、思想和行动高度一致,还远远不够。特别是遇到具体问题如加大财政投入问题等等,思想上就很难统一了。工作全局中往往出现多个中心、多个重点,孰重孰轻很难取舍,工业的重要性就显现不出来了。抓工业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算出来的,更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要历经数年、苦心经营、方有所成。我们应该在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上客观辩证地处理好,政府的政策激励这一块,财政投入不能少,药引子、催化剂、助推器的作用不可缺。要把有限的财力集中起来,好钢用在刀刃上,投到创造财富的领域去,真正让钱生钱,做到生钱的事多投,花钱的事少投,这是值得好好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敢于在办工业尤其是大办工业加大投入。舍得之道,有舍才有得,先舍后得,有舍必有所得。
二、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是要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无工不富”,发展工业是区域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前提,是我县落实“兴工旺商、富民强县”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我们要紧紧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工业产业梯次转移的战略机遇,坚持“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推进“三个协调”,实现“五大突破”。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旺商”站略,走具有时代特征、阶段特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紧紧抓住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两个重点,有效实施节能降耗减排措施,全面实现工业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推进县乡(镇)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推进规模经济、集群经济、园区经济协调发展;在培植主导产业、实施重大项目、提升园区集中度、增强核心竞争力、营造投资环境方面求突破。
二是找准着力点,突出规模工业。规模工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我县作为全市传统的工业强县,规模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相当低,与周边县(市)相比,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也在逐步放缓。2005年,我县规模工业企业81家,占全市总数的25.3%,到2007年,我县规模工业企业增长到128家,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却差不多翻了一番,我县所占比例下降到了17.2%。我县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虽然达到34.5%,却仅仅名列全市第8,远低于武冈(38.9%)、新宁(37.9%)等西边县(市)。
重视不够、引导不力、扶持不多、疏于管理是我县规模工业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全县各乡镇、各机关单位绝大多数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除了年终考核排名时突然关心一下,平时很少过问规模工业发展,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不明白“规模工业”的概念,经常自以为是地表态:“新办了xx家规模工业企业”。一是企业不愿意申报。广大企业主普遍反映,进入规模企业笼子不但没有半点好处,相反麻烦多多:县里制定优惠政策、确定优化经济环境重点保护企业等并不考虑是否属于规模企业,每年还要额外交纳几百元乃至上千的报表费;由于产值报表相对规范,税务部门的税收稽查,往往只以规模企业为目标;由于企业经济实力相对雄厚,技监、劳动、安监、环保等部门对规模企业的检查、收费相应较多,没有进入规模企业笼子反而烦恼较少。二是企业所在乡镇不愿意引导企业申报。各乡镇政府、工业经济管理站一致也认为,规模企业对其没有半点好处,多发展一家规模企业就多一份害,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但每月要督促企业按时报表(迟了考核要被扣分),还要保证企业达到一定的增长率(低了考核要被扣分),没有规模企业的乡镇反而可以高枕无忧,即省事又不要担心被扣分(反正享受基础分)。三是支持力度不够。我县对发展规模工业基本上没有具体的支持扶持措施,而像绥宁、新宁、新邵等西边县市,近年来对发展规模企业相当重视,都制定了扶持规模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如新宁把所有规模企业纳入重点保护企业名单,绥宁对首次进入规模企业笼子的奖励10000元,新邵规定每发展一家规模企业奖励企业所在乡镇3000元、奖励工业经济管理站2000元等等。
第一,要区别对待规模企业与非规模企业,加大对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县委政府制定优惠政策、确定优化经济环境重点保护企业名单等必须以规模企业为对象,努力为规模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对非规模企业可加大检查、引导力度,促进其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第二,对发展规模企业实行奖励,可借鉴新邵的做法,每发展一家规模企业奖励企业所在乡镇3000元、奖励工业经济管理站2000元。对规模工业增速快的乡镇也要进行奖励。
第三,考虑工作量大小,按照规模工业占全县的比重,对各乡镇进行补助。
三是要改变传统模式,大力招商选资。近年来,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力度不断加大,尽管每年组织大批人员,花费巨大代价参加“邵洽周”、“中博会”等各类招商活动,但收效甚微,尤其是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大多是只见开花不见结果。县里公布的2006年109个工业招商引资项目中,绝大部分属于本县企业假冒县外招商企业以及老企业假冒当年新招商企业,还有一些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企业,而一些所谓的外资项目履约率几乎为零。
为提高工业招商项目履约率,建议:凡大型招商活动应以工业招商项目为主,同时工业经济局必须派员参加,以便于跟踪服务;所有工业招商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跟踪服务,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县委政府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进行目标管理,由工业经济局负责对签约项目按季督查,并将项目履约情况列入责任单位年终政绩考核内容。要区别对待工业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使用地、税收、奖励等优惠措施尽可能向工业发展项目倾斜。
四是要搞好规划布局,打造展定平台。当前,受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制约,深圳、东莞、顺德、中山等地的一些主要依靠外资和外来劳力,发展外向度、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我县正处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内地转移的对接地,产业转移的脚步已经离我们很近,甚至到了我们的身边,如打火机的发展壮大,就是成功承接广东产业梯度转移的成功范例。2007年,县委政府根据全县工业园区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果断决策规划新建10平方公里的东部工业园,着力打造全县工业经济增长“极”,这一决策无疑是十分正确且非常重要的。
【制约工业经济发展问题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