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学生调查报告3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调查报告 篇1
摘要:独立生活能力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成功,从对他人的依赖到独立生活,这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也是健康、成熟的具体体现。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工作,是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提高能力
追求独立、学会独立,是大学生——这个处在由未成年向成年过度渡的特殊时间,在大学——这个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特殊场所,想要正确经历所必须做到的。需要说明的是,调查中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广义上的,既包括了日常生活行为的自主安排,也包括学业的自主安排以及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整。
本次活动针对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从生活、学业和心理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全校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回收的88份问卷中,70份来自11级,11份10级,7份09级。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一下问题:
一、生活方面
日常生活行为的独立应该是大学生独立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大学生独立生活的基础内容。它包括大学生消费情况以及起居、个人卫生、饮食、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希望能深入了解我校学生是否能够进行合理、规律、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调查发现:
1.两成学生月生活费低于400元,超过半数学生保持在400~800元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差别不大,近九成学生生活费来源于家庭供给,另有极少数人有兼职或奖学金。
2.四成学生生活起居不规律,基本能做到自觉整理床铺的学生不到一半,三成学生自觉打扫寝室卫生,不到五成学生能做到主动洗衣,三成多学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两成多的人基本不进行体育锻炼,只有三成学生能够做到早起并吃早饭,近七成学生没有合理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
数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对家庭依赖极强,消费水平中等,经济上还不能做到独立,这在中国也是普遍且很难改变的现象。起居、卫生、锻炼、饮食,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养成并未受到学生重视,学生并没有将高中时候的良好习惯带入大学,而开学时的军训中生活习惯的教育效果也不理想。
值得指出的是,70份11级学生中选择生活规律的只有30人,说明入学之初学生的生活规划情况就不理想。而11级学生自觉整理床铺和打扫卫生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说明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继续朝坏的方向发展。
二、学业方面
大学生脱离高中“填鸭式”被动教育后,能否在大学自觉、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即独立学习,成为生活独立之后第二的调查内容。只有保证独立的学习,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调查结果如下:
1.不到六成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有明确规划,其中基本没有人做到完全执行,超过70%会打折完成。
2.坚持晨读、自习等自觉学习行为的学生仅占三成不到,六成人偶尔为之。说明多数人学习的随意性太强,缺乏具体的安排和规划。
3.利用资源进行课外专业学习的占六成。
综合数据表明,多数学生有对于学业的长期划,但是对于具体的、短期的规划还是不足。
三、心理方面
毫无疑问,心理方面的独立,将从长远决定大学生独立生活技能。因此本类问题设置以调查心里依赖程度、心理调节能力和爱情观等方面来探究被调查者心里独立程度。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中有身心健康问题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6.5%,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更为严重。大量资料表明,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复杂,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恐学厌学症:某高校女学生杨某,总觉得学习、生活均无意义。学习打不起精神来,甚至常常想到死。她看上去开朗、乐观,但她却称自己性格内向、孤僻,极度焦虑不能自我控制。杨某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她6岁时离婚。这位学生的心理现象与家庭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爱情综合症:某高校男学生李某,对同桌女生产生好感。一次考试钢笔没有水,同桌女生借给他一支笔,李某认为对他有意,遂向同桌求爱,被拒绝。一年后,李某的家乡遭受水灾,系里团支部一女书记发起倡议为他募捐,李某认为女书记对他情有独钟,便郑重表达爱意,遭到拒绝。在他情绪低沉的情况下,考试出现了一门不及格,同班女生小刘帮助他辅导功课,李某认为小刘是找借口接近他,鼓起勇气表达了他的感情,第三次被拒绝。李某对自己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从此不敢与女生接近,心理产生了问题。
心理自闭症:某省属高校的邱某,家境贫寒,从边远农村考入省城,学习成绩不错。入校后,发觉同学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有的同学家庭条件非常好,在食堂吃最贵的菜,有手机和传呼。而他只能吃食堂里最便宜的饭菜。邱某产生了强烈的“我处处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平常一项针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近期的一份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大学生300份休学样本中,其中因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休学的占50%。根据有关权威统计:有16所高校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占37%,因精神疾病退学的占64%,并且问题日趋复杂化。比如,以往的恋爱问题以失恋或单相思居多,而今出现了网恋、同居以及性行为引发的其他心理问题。以往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不恰当,如今更多的是学习动机不足和不知该学什么。此外,还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自我意识模糊、价值取向迷茫等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新特点。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情况不容乐观。在生活、学业和心理方面都有所欠缺,应加强心理和行为教育,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1.正确理解独立,很有必要
我们用于当代大学生的“独立”一词不能狭隘的去理解。“独立”不是与世隔绝,脱离自己生活学习中的人际圈。独立应看做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我们要独立地思考自己的问题,不能遇到什么事都去麻烦别人,用自己理性的思维去判断是非对错,不人云亦云。从调查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独立”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学会独立,首先要正确地理解独立。
2.认识独立的重要性,找到学会独立的方法
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性和追求,而学会独立地生活是我们去实现心中那些五彩缤纷梦想的思修课。我们必须抓住在大学里的这段宝贵时间,认真、细心地生活。真正地学会独立生
活。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认识到独立生活的重要性,在自己心中立下独立生活的强烈信念。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独立应变的技巧经验。其次,我们要做好独立面对生活中困难的准备。我们在大学期间,生活的方面都是靠自己,有时难免遇到一些难过的坎,但是当这些来来临时,如果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就能不惧困难,坚定地走下去
3.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慢慢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调查显示,有一些同学衣服都不愿自己洗,有的检查时才整理一次。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处理好,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独立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兼职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济上的独立,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社会上的历练将会是我们的思想更独立,更加沉着冷静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4.有目标地独立生活
一张精细的图纸指引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同样,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详细的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却抱怨生活很无聊,“整天抱着电脑,对着qq发呆”是很多学生的真实反映。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就要对自己的时间、学业有明确的规划,并不打折扣的执行。明确上午规划关系到大学生学业的发展,是大学生拥有较强独立能力的表现。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有规划地生活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有一段精彩无悔的大学生活!
四、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我校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时间规划、生活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锻炼自己独立生活能力,成为生活的强者,也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调查报告 篇2
内容提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在xx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校园问题,偶尔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大学生的交往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大学生 交往问题 原因 建议
一、大学生交往障碍种种
大学生以专业分班级、以学科分院系,班级和院系是他们生活的团体,一个单纯的高中学生上大学后,若不小心被别人鄙视或被拒绝于团体活动之外,而他又不善于交往,不在改变中得到提高的话,就有可能进入孤独、压抑的境界,从而可能困扰大学四年的生活,甚至影响未来的行为。 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一般都缺乏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他们一方面在本能状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有时他们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则,因此客观上群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群体。 主要症状①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不愿与他人交往。②容易冲动:对于身边发生的一点点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身心愉快,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心情不愉快,有时还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
二、 大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交际问题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人口政策发展及家庭生活的影响。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些孩子聚在一个集体里,会出现中国特色的人口问题。上世纪xx年代以前,中国的家庭不仅存在纵向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关系。 横向关系体现为每个家庭基本有两个孩子以上,邻里之间的孩子相互串门。小伙伴在嬉笑玩耍中避免不了受伤挂彩,吵嘴哭鼻子,但是孩子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形成人际观念。自从我国实施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横向关系没有了,孩子享受的是纵向血亲(爷奶、父母)带来的呵护甚至溺爱,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小伍上大学了,没过多久,他觉得宿舍太窄,班级无聊,独自在校外租房,又把一个来自西北的女学生招来同居,他免费供她吃住,她则每天洗衣做饭,陪他睡觉,说不清是小两口儿还是主仆关系。这消息传到了小伍的家乡,母亲觉得孩子闹腾得太过分,于是打来长途电话兴师问罪。没想到孩子挺着脖颈蛮有理: 你们从小对我娇生惯养,我又不会洗衣做饭,一个人怎么生存?。一叶知秋,从小伍的家庭可以看出当代校园的新问题。
2、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吸纳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强调的是个人的兴趣与发展。中学时期住宿比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规律,班主任也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来适应这个环境。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可以与社会人员交往,可以自由上网吧甚至在宿舍中直接上互联网。
3、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若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就会影响一生。大学生在校园里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大学生可以钻研浩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在广阔虚拟的Internet空间里漫游。糟糕的是迷恋游戏的同学,在反恐、传奇等界面中不能自拔,忽视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人际活动,因为实际的远不如虚拟的精彩。这样的大学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会觉得自己不顺,甚至对别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际关系培养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社会中喜欢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小灵是个文静内向的学生,以较高分数从乡下考入大学,刚开始满怀激情,但不久后发现自己不知道怎样与别人交流,看着别人开开心心地谈天说地,高高兴兴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她感到心理极其紧张和不安,甚至不愿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现,曾有不如回家算了的念头。从认知心理学方面理解,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来自经历与感受。与他人交往的经历就像输入大脑的信息,交往时所产生的感受好像一个软件包,经过当时的加工处理与实施则组合成文件。像小灵及那些常一个人在家里的孩子们,中学时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平时极少与他人接触,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人交往的客观环境,缺乏与人语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与人交往的现实感受,因此也就无从形成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这就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相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到手足无措和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建议
根据内因主导外因的辩证思想,要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设立必修课程,以求改变他们的思想;然后,发展针对个体的信息咨询活动,做到点、面结合。
1、设立交际与心理的专业必修课,进行公开的正面宣传教育。每个人都有发现别人内心秘密的欲望,一般来说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可能走进别人的心里,主动向别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过程中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通过角色置换来看待问题,也许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时要明白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不要强制改变别人,尊重他人,不过高要求别人,以豁达心胸与他人合作。室友的好友来访,热情接待,休息时间,切勿大声喧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的。
2、发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但也可能易趋固执、钻牛角尖。一些学生虽然平时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但对心理咨询却有一定的需求,他们可能从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得到解释和慰藉。在目前校校通和舍舍通的条件下,建议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采用不见面、不记名的文字、语音同步咨询服务,以便能使该项工作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学校的现代教育品牌之一。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学生、家长与老师的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中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情感、认识及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是以寄宿为主,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并不能及时了解,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学生调查报告 篇3
工厂里传来嗡嗡的嘈杂的声音,令人心烦气躁;在学校上课,当你听到飞机声、同学讲话声、来往的汽、机车声、喇叭声、宣传声等杂乱的声音,就会影响我们的听课,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在医院,病人需要宁静的场所来休息养病,此时一些咳嗽声、呻吟声、讲话声、小孩的哭声等,影响了病患充分的休息,进而影响病情痊愈的进度;在图书馆,当人们阅读书报时,听到脚步声、讲话声、东西掉落地面声等,就会使得精神则无法集中,进而影响阅读的效果。这些影响我们学习、工作和休息,对我们所要听到的声音进行干扰的杂乱无章的声音,就是噪音。据医学家调查,长期生活在吵闹噪音中,会使耳朵听力减弱,甚至情绪低落,身心受到伤害,进而使得工作效率降低,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上的疾病。对此,我在寒假对初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综合调查,希望能够了解关于噪音的一些危害及解决方法等,减少生活中的噪音。
1.探究噪声的主要来源
噪音的来源主要包括交通噪音、工业噪音、建筑噪音、社会噪音。
⑴ 交通噪音: 包括机动车辆、船舶、地铁、火车、飞机等发出的噪声。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⑵ 工业噪声: 工厂的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工业噪声的声级一般较高,对工人及周围居民带来较大的影响。
⑶ 建筑噪声: 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械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的特点是强度较大,且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因此严重影响居民的休息与生活。
⑷ 社会噪声: 包括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家用电器、音响设备发出的噪声。这些设备的噪声级虽然不高,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使人们在休息时得不到安静,尤为让人烦恼,极易引起邻里纠纷。
2.探究噪声的危害
噪声污染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均构成危害,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噪声的频率、强度及暴露时间。噪声危害主要包括:
⑴ 噪声对听力的损伤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若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
有研究表明,噪声污染是引起老年性耳聋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听力的损伤也与生活的环境及从事的职业有关,如农村老年性耳聋发病率较城市为低,纺织厂工人、锻工及铁匠与同龄人相比听力损伤更多。
⑵ 噪声能诱发多种疾病
因为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以致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故噪声除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外,还会给人体其它系统带来危害。由于噪声的作用,会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与低噪声环境下的情况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可见噪声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声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此外,噪声对视觉器官、内分泌机能及胎儿的正常发育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高噪声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一般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诱发一些疾病,但也和个人的'体质因素有关,不可一概而论。
⑶ 噪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
噪声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人即使在睡眠中,听觉也要承受噪声的刺激。噪声会导致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下降等,突然的噪声对睡眠的影响更为突出。噪声会干扰人的谈话、工作和学习。实验表明,当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声一次干扰,就要丧失4秒钟的思想集中。据统计,噪声会使劳动生产率降低10~50%,随着噪声的增加,差错率上升。由此可见,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
⑷ 噪声对动物的影响
噪声能对动物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病理性变化。噪声对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可使动物失去行为控制能力,出现烦躁不安、失去常态等现象,强噪声会引起动物死亡。鸟类在噪声中会出现羽毛脱落,影响产卵率等。
⑸ 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
实验研究表明,特强噪声会损伤仪器设备,甚至使仪器设备失效。噪声对仪器设备的影响与噪声强度、频率以及仪器设备本身的结构与安装方式等因素有关。当噪声级超过150dB时,会严重损坏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元件。当特强噪声作用于火箭、宇航器等机械结构时,由于受声频交变负载的反复作用,会使材料产生疲劳现象而断裂,这种现象叫做声疲劳。
一般的噪声对建筑物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噪声级超过140dB时,对轻型建筑开始有破坏作用。例如,当超声速飞机在低空掠过时,在飞机头部和尾部会产生压力和密度突变,经地面反射后形成N形冲击波,传到地面时听起来像爆炸声,这种特殊的噪声叫做轰声。在轰声的作用下,建筑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出现门窗损伤、玻璃破碎、墙壁开裂、抹灰震落、烟囱倒塌等现象。由于轰声衰减较慢,因此传播较远,影响范围较广。此外,在建筑物附近使用空气锤、打桩或爆破,也会导致建筑物的损伤。
3.探究人们对噪音的看法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周围的情况,到底人们对噪音的认识有多少呢?我决定从周围的人们开始调查。于是,我在初二学生中作了一次关于同学们对噪音看法的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初二一部分同学,共收到调查问卷23张,其中有效问卷20张,统计得到的数据见表:
噪音问题看法调查卷统计
(1)你家所处的环境是?
选择项 人数百分比
A工厂附近 20%
B公园附近 40%
C其他 40%
(2)你认为噪音的产生归咎于什么?
选择项 人数百分比
A工厂的机器声 60%
B汽车的行驶 20%
C其他 20%
(3)你家是否有噪音的产生?
选择项 人数百分比
A有,且很多 10%
B没有,我家很安静 30%
C有,但很少 60%
(4)你怎样处理生活中的噪音?
选择项 人数百分比
A置之不理 5%
B尽量减少 80%
C绝不能让它出现 15%
(5)你对噪音危害的认识情况
选择项 人数百分比
A不清楚 0%
B不太清楚 5%
C能列出几条 30%
D很清楚 65%
(6)你对噪音利用的看法
A没事找事 0%
B无所谓 10%
C还可以 30%
D非常好 60%
分析以上数据可得,有60%多的同学能够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并进行一系列的措施,但仍有同学对噪音危害的意识较弱。绝大多数同学把能够认识到并处理,这说明噪音意识还是在不断的提高和传播中,我们应加强宣传。
4.探究如何防止噪音污染
我国心理学界认为,控制噪音环境,除了考虑人的因素之外,还须兼顾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控制噪音的措施可以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噪音控制的内容包括: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 、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5探究噪音的利用
虽然噪音是世界四大公害之一,但它还是有用处的:
①噪声除草 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这种噪声除草器发出的噪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用“欲擒故纵”的妙策,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
②噪声诊病 美妙、悦耳的音乐能治病,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噪声怎么能用于诊病呢?最近,科学家制成一种激光听力诊断装置,它由光源、噪声发生器和电脑测试器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它先由微型噪声发生器产生微弱短促的噪声,振动耳膜,然后微型电脑就会根据回声,把耳膜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生诊断。它测试迅速,不会损伤耳膜,没有痛感,特别适合儿童使用。此外,还可以用噪声测温法来探测人体的病灶。
③有源消声 通常所采用的三种降噪措施,即在声源处降噪、在传播过程中降噪及在人耳处降噪,都是消极被动的。为了积极主动地消除噪声,人们发明了“有源消声”这一技术。它的原理是:所有的声音都由一定的频谱组成,如果可以找到一种声音,其频谱与所要消除的噪声完全一样,只是相位刚好相反(相差180°),就可以将这噪声完全抵消掉。关键就在于如何得到那抵消噪声的声音。实际采用的办法是:从噪声源本身着手,设法通过电子线路将原噪声的相位倒过来。由此看来,有源消声这一技术实际上是“以毒攻毒”。
通过这项调查,我们可以针对一些噪音污染的根源和特性,从而防止噪音污染,并将噪音进行利用,使得噪音成为我们21世纪的福音,造福于人类,而不是成为四大污染之一,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既解决了烦恼,又带来利益,实为一项伟大的利用。
通过这次调查,我收获颇多。我明白应该通过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独立自主地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并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调查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我们都是一种收获,在我们明确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我们的不足,促使了我们取长补短,愈加完美。
【【精选】学生调查报告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