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报告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让我们学校有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些学生来讲,不仅仅需要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本文中,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初中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一些时效性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行为习惯 措施与策略
前言:“外来务工人员”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通常指的是外地来本市打工的人员,他们的到来对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他们的流动和迁移,其子女也纷纷来到城市里,他们被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子女质朴、勤劳、有正义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我校申报的课题《初中阶段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已被江苏省教研室立项,我校以课题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对外来务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问题概述:
我校地处于江苏丹阳发达乡镇后巷镇,素有“中国工具之乡”的美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工具钢和工具麻花钻的生产基地,华东最大的接插件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生产基地正在形成,特种板材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xx年起,后巷镇经济总量跃居镇江市第一位,xx年经济综合指标位居镇江市第一。后巷镇力争在“xx”期间将后巷建成镇江市首个千亿镇。随着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我镇务工,他们的子女也随之来我校就读。现在来我校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女占学生总数80%以上。(初中部)具体情况见下表:
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
外来务工子女中独生子女相当少,一般家里都有兄弟姐妹好几个,居住的房屋大都是条件简陋的廉租房。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甚至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因此他们的父母通常不能很好的辅助他们学习,而且这些家长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不能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2、生活习惯方面
外来务工子女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有的长时间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在农村自由成习,缺少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穿拖鞋、打赤膊,长时间不洗澡等,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
3、学习习惯方面
我校的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来自贫困落后的安徽农村,还有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农村地区,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而且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很不稳定,这就决定了这些学生必须随着父母“迁徙”,由于流动性强,外来务工子女缺乏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4、心理承受能力方面
随父母远离家乡的孩子,在为新学校的一切感到新奇的同时,也伴随着深深的自卑。由于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有部分学生在家乡是学校的“高材生”,自我感觉较优越,但到了新的环境,学习成绩可能就不再名列前茅,甚至落后于其他同学,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落差”已经很难接受,如果此时不能被老师、同学平等的对待或遭歧视,他们的反应往往会更强烈、更偏激,甚至心灵扭曲。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民工子女或心情忧郁、自卑感强,或争抢好斗、鲁莽冲动。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