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不糊涂成语故事
大事不糊涂成语故事1
【注音】dà shì bù hú tú
【典故】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宋史·吕端传》
【释义】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头脑清醒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难得糊涂
【反义词】糊里糊涂
【同韵词】气夯胸脯、浇风薄俗、老手宿儒、学而后知不足、亡国奴、随俗沈浮、与世沉浮、目染耳濡、酒酣耳熟、熔于一炉、......
【年代】古代
【英文】BEClear-handed in dealing with matters of GREat importance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谏议大夫吕端办事公正,是非分明。他为人谦虚谨慎,宋太宗十分信任他,他的名声位于寇准之下。宋太宗不满当时的宰相吕蒙正,想让吕端取代,征询大臣的意见。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说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示例】他一向都是大事不糊涂的。
大事不糊涂成语故事2
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个成语见于《宋史纪事本末》。
宋太宗(赵光义)用端作宰相(官名“同平章事”),当时有人阻止,说:“吕端此人十分糊涂,不能当宰相。”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不仅没有接纳反对者的建议,而且‘还下了一道命令,说:“从今往后,凡内阁(中书)有所奏闻,必要先交昌端斟酌后才可上奏。”他是这样信任吕端,而昌端也确实“大事不糊涂”。
宋太宗的大儿子叫元佐,由一于受了一点刺激,患了狂疾,曾用刀杀伤他的侍从,又曾放火烧他自己的宫殿。宋太宗就将元佐废了,而另立三子元侃(kin)为太子。元侃是个比较懂事的人,当时的大臣如寇准、李坑、李至等都拥护他,吕端也一于分赞成。可另有一帮人如.王继恩、胡旦、李昌龄等,则认为长一子应做太子,谋划反对元侃。至道(宋太宗年号)畏年(公元997年),宋太宗死了,皇后受了王继恩等的怂恿,也想改立元佐继承皇帝之位,并日_作了一些安排。她当时将昌端召来,问道:“立长子继承大位,历代都是如此,你认为如今不立元侃而立元佐,可不可以?”吕端知道工继的阴谋势在必行,于是将王继恩骗进一问一书阁中,牢牢地将他锁住:然后来到宫里,向皇后说:“先帝(指宋太宗)早已立元侃为太子当继位的人,怎能现在提出异议呢?”皇后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而王继恩等又不在跟前,只好将元侃带到福宁殿,宣布太子继位为皇帝,命群臣朝贺。此时空后在福宁殿,是将门帘放下的。昌端请求将门帘卷起,好计大家看明自,是否是太子元侃。门帘卷起,果然是元侃,吕端才带领群臣朝贺。这个做丫皇的元侃,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张云间论及吕端这一件事,曾说:“吕端之处继恩若猎猛兽而置诸阱。天下大事,不动声色,而定于顷刻之间。诚所谓大事不糊涂者也!
后来人们就用“吕端大事不糊涂”来说明要把大事抓好、抓紧,一点也不马虎;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小问题就不要死死纠缠,以至妨碍大事。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对我们来说,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大事不糊涂成语故事3
【释义】对大事头脑清醒,毫不含糊。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吕端传》。赵普与吕端同为宋太宗朝前大臣,两人是知心好友,赵普曾私下称赞吕端说:“吕端办事公正,为人谦和,受宠不惊,受辱不馁。事事不为自己着想,真有宰相之风。”
宋太宗在用人上还真有点本领,在他晚年果然拜吕端为宰相了。吕端不负君望,日理万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起了关键性作用。
宋太宗有九个儿子,长子元佐被废为庶民,永世不得入宫;次子元僖暴病夭折。到了太宗晚年的时候,他拿不准在剩下的七个儿子中立哪一个为太子,太宗伤透了脑筋,脾气变得很暴躁,众大臣都不敢进言。后来在寇准的推荐下,赵元侃(即宋真宗赵桓)被立为太子。
赵元佐和赵元侃都是李皇后所生。宋太宗死后,做了太后的李皇后心疼长子,就指使内侍王继恩等人阴谋改立被废的赵元佐为皇帝。商议好了,李太后就命令王继恩召见宰相吕端。
吕端一听王继恩讲话口气不对,便骗王继恩与他同去书阁中寻找宋太宗的遗诏。王继恩一进书阁,吕端立刻把他反锁在阁内,然后自己跑回去面见李皇后,讲清不可改立的道理。李皇后沉默不语。吕端于是奉太子于宋太宗灵前宣读遗诏,太子即位,就是宋真宗。
第二天早朝,皇帝垂帘引见群臣。文武百官三拜九叩。唯有吕端肃立殿中,不肯下拜,原来他恐怕皇帝是假的(即赵元佐)。待得到恩准,吕端卷帘审视,确认是赵恒之后,他这才跪下连呼万岁。
从吕端坚持立太子赵恒为皇帝的事情看,宋太宗是说对了。宋真宗执政后,宋朝又恢复了稳定局面。
宋太宗是至道三年病死的,吕端实际上是他临死前受命为相的。当时有人说吕端“办事糊涂,不宜为相”,宋太宗说:
【大事不糊涂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1.大事不糊涂
2.吕端大事不糊涂
3.息黥补劓成语故事
4.左提右挈成语故事
7.狼的成语故事
8.将心比心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