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落井下石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语落井下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语名字】落井下石
【汉语拼音】luò jǐng xià shí
【成语解释】
本指别人掉入陷阱或井中,不但不相救,反而向他投掷石块。比喻乘人危难时,加以陷害。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成语典故】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据《韩昌黎文集.卷七》引)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成语注解】
1、诩诩:融洽的样子。
2、背负:背弃负心。
3、 引手:伸手。
【成语出处】
1、明.徐*《徐氏笔精.卷八.谚》:“今人谚语皆本于古,句法恒相类,如:掩耳偷铃、刻舟求剑、坐井观天、抱薪救火、守株待兔、胶柱调瑟、落井下石……屋上架屋。人皆常谈,鲜有究其义者。”
2、明.陈循〈释罪后谢恩表〉:“臣草茅之贱质,亦蒙江海之深恩。向被陷于落井下石之仇人,遂谪以屯田备边之戌卒。”
3、明.李贽《续焚书.卷一.答来书》:“耿叔台为人极谨慎,若谓史道有问,叔台不辨有无则可,若说叔台从而落井下石害我则不可。”
4、清.唐员〈义仆行〉:“君不见落井偏多下石徒,疾风劲草愧流俗。呜虖!疾风劲草愧流俗,人世难逢此义仆!”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乘人危难时,加以陷害。
使用类别 用在“弃理害义”的表述上。
【落井下石造句】
1、这种落井下石的勾当非君子所当为。
2、你要不能帮忙就算了,千万别再落井下石。
3、他都已经被害得这么惨了,你还落井下石!
4、朋友有难,他不但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真是可耻。
5、他都已山穷水尽了,你还向法院提起控诉,这不是落井下石的.作法吗?
6、他说是我的莫逆之交,却在我遭到诬陷的时候,落井下石,真是令人心寒。
【近义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反义词】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济困扶危
辨似:
形音辨误
同 “落井下石”及“乘人之危”都有趁人危难时加以伤害的意思。
异 “落井下石”侧重于当人危难时加以打击陷害,使其陷入更糟的情况;“乘人之危”则侧重于趁人危难时,用不正当的手段求取自己的利益。
落井下石 乘人之危 辨似造句
他都已经被害得这么惨了,你还落井下石!
在火场中,居然还有人乘人之危,将人家抢救出来的东西偷走。
【参考词语】:乘危下石
【汉语拼音】:chéng wéi xià shí
【成语解释】: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见“落井下石”条。
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崇祯》:“今乘危下石,非君子所为。”
【参考词语】:下井投石
【汉语拼音】:xià jǐng tóu shí
【成语解释】:犹“落井下石”。见“落井下石”条。
《官场现形记.第一二回》:“他一见宪眷比从前差了许多,晓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说他的坏话。”
【参考词语】:投井下石
【汉语拼音】:tóu jǐng xià shí
【成语解释】:犹“落井下石”。见“落井下石”条。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这种行径,虽未尝投井,欲是从而下石了。炎凉之态,想来着实可笑可怕。”
【成语落井下石】相关文章:
蛇的成语有哪些成语11-19
成语鹤背扬州成语故事04-08
成语兰艾同焚08-13
悖入悖出成语08-12
笼鸟槛猿成语08-10
亡猿祸木成语08-16
成语鸦巢生凤08-31
借坡下驴成语08-13
共挽鹿车成语08-09
覆鹿寻蕉成语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