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无反顾
【成语名字】义无反顾【汉语拼音】yì wú fǎn gù
【成语解释】
秉持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语本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成语典故】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引)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雠。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
【成语注解】
1、 檄:古代用于征召、声讨等的官文书。
2、 边郡:边境附近的郡邑。
3、 烽举燧燔:烽火高举、燧烟点燃,即战争。烽,古代边防警报、求援用的烟火信号。燧,古代边防夜间报警的火炬。燔,炙烤、焚烧。
4、 摄弓:张弓搭矢作射击准备。
5、 相属:连续不断。
6、 流矢:飞箭。
7、 计不旋踵:打定主意勇往直前,绝不回转。
8、 私雠:一己的私仇。雠,仇怨。通“仇”。
【成语出处】
1、宋.张嵲〈焦文通等五人为杀败金人出等奇功各转武功大夫除遥郡剌史制〉:“尔等战伐有声,伎能绝众。奋身以徇国家之急,本其素心;剡手以冲仇人之胸,义无反顾。”
2、《浙江通志.卷二六六.艺文八.碑》引明.王鏊〈卓忠贞公庙碑〉:“气有前往,义无反顾。五鼎赴而如归,七族沉而不悔者,烈士之勇也。”
3、清.吴绮〈上龚大宗伯书〉:“某当受命,誓不与俱。迨及下车,义无反顾。既微行以得其实,爰大创以尽其辜。”
4、清.胡承谱《续只尘谭.卷下.世袭云骑尉朱庆锦》:“先是守备赴援时,语其妇孙氏、江氏曰:『我以王事义无反顾,尔曹可早自为计。』”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秉持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使用类别 用在“勇往直前”的表述上。
【义无反顾造句】
1、这位老兵纵横沙场数十年,保卫国家,义无反顾。
2、国难当头,许多青年都义无反顾地加入军队,保家卫国。
3、执法人员职责所在,打击犯罪必须义无反顾,不可畏缩不前!
4、为了救亡图存,他不顾自身安全,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这份危险的任务。
5、在这民族危机存亡的时刻,许多热血青年义无反顾,纷纷投入反抗侵略者的行列。
辨识
【近义词】:一往无前,勇往直前,当仁不让,奋不顾身
【反义词】:畏缩不前,贪生怕死,瞻前顾后
辨似:
形音辨误
同 “义无反顾”及“当仁不让”都有对于应做的事积极去做,不推辞的意思。
异 “义无反顾”侧重于毫不退缩;“当仁不让”侧重于主动承担。
义无反顾 当仁不让 辨似例句
为了救亡图存,他不顾自身安全,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这份危险的.任务。
小李工作积极认真,对于公司业务,他一向是当仁不让,从不推拖。
【参考词语】:义不反顾
【汉语拼音】:yì bù fǎn gù
【成语解释】:犹“义无反顾”。见“义无反顾”条。
1、《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引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雠。”(源)
2、清.方苞〈李刚主墓志铭〉:“倘一旦扬子于朝,以学士或御史中丞征,子将亡命山海而义不反顾乎?抑犹踌蹰不能自决也?”
【参考词语】:义无返顾
【汉语拼音】:yì wú fǎn gù
【成语解释】:犹“义无反顾”。见“义无反顾”条。
1、宋.张孝祥〈代摠得居士与叶参政书〉:“王、戚、李三将忠勇自力,义无返顾,然发纵指示,必惟其人。”
【义无反顾的成语故事】
“义无反顾”原作“义不反顾”。“义无反顾”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说:本着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有一年,汉武帝派唐蒙修治通往夜郎、僰(ㄅㄛˊ)中的西南夷道。由于唐蒙征集民工过多,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使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武帝听到这种情况,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发布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诉巴蜀人民唐蒙的举动皆非皇上本意,并且恳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开发西南夷的行动。檄文中提到:边疆郡县的士兵,听到烽火高举、燧烟点燃的消息,都张弓待射,驰马进击;扛着兵器,奔向战场;汗流夹背,唯恐落后;即使身触利刃,冒着被流箭射中的危险,也从没想要回头。就是因为他们一心只想着国家的危难,竭尽全力去履行臣民的义务。希望巴蜀百姓也能忠于朝廷,将国家的事视为自己的事。后来此篇文告原文中的“义不反顾”演变成“义无反顾”这句成语,用来指本着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义无反顾】相关文章:
1.义无反顾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