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成语大全>成语囫囵吞枣
投诉建议

成语囫囵吞枣

时间:2021-08-06 19:07:09 成语大全

成语囫囵吞枣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语囫囵吞枣,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名字】囫囵吞枣

  【汉语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解释】

  “囫囵吞枣”之“囫囵”,【成语典故】作“浑仑”。“浑仑”同“囫囵”。囫囵,整个。“囫囵吞枣”指吃枣子时不加咀嚼,把整个都吞下去。语本《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头》。后用“囫囵吞枣”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

  【成语典故】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头》

  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这僧也是个久参底,问中不妨有眼,争奈赵州是作家,便答他道:“镇州出大萝卜头。”可谓无味之谈,塞断人口。这老汉大似个白拈贼相似,你纔开口,便换却你眼睛。若是特达英灵底汉,直下向击石火□,闪电光中,纔闻举着,剔起便行。苟或伫思停机,不免丧身失命。江西澄散圣判,谓之东问西答,唤作不答话,不上他圈缋。若恁么会,争得远录公云:“此是傍瞥语,收在九带中。”若恁么会,梦也未梦见在,更带累赵州去。有者道:“镇州从来出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从来参见南泉,天下人皆知。这僧却更问道:『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所以州向他道:『镇州出大萝卜头。』”且得没交涉。都不恁么会,毕竟作么生会?他家自有通霄路。不见僧问九峰:“承闻和尚亲见延寿6>来,是否?”峰云:“山前麦熟也未?”正对得赵州答此僧话,浑似两个无孔铁锤。赵州老汉是个无事底人,你轻轻问着,便换却你眼睛。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成语注解】

  1、典故或见于《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

  2、赵州:释从谂(公元778~897),唐高僧。精心玄悟,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主张真正的见性,身边事物随手拈来,启人禅机。昭宗时圆寂,年一百二十,谥真际禅师,世称为“赵州古佛”。

  3、南泉:释普愿(公元748~834),唐高僧。精练玄义。贞元十一年,挂锡池阳南泉山,自建禅斋,足不下南泉三十余载。有“南泉斩猫”公案留世。

  4、镇州:地约在今河北正定县一带。后汉时称镇州,宋代初期延用,后升为真定府。

  5、九峰:生卒年不详。曾受法于延寿禅师。

  6、延寿:释延寿,生卒年不详。弃吏出家,五代时于杭州永明寺,倡导禅净兼修,发扬“净土思想”,圆寂后赐号“智觉禅师”。

  7、浑仑:同“囫囵”、“浑沦”。指整个的,完整的。

  〔参考数据〕

  《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

  而今不欲穷理则已,若欲穷理,如何不在读书讲论?今学者有几个理会得章句?也只是浑沦吞枣,终不成又学他,于章句外别撰一个物事,与他斗。

  【成语出处】

  1、元.杨讷《西游记.第一三出》:“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跷蹊,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

  2、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论语》:“〈二南〉之诗,但言治国由于齐家耳。……若将注中修身、齐家句,囫囵吞枣看过,便似不曾读《诗》者。”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贬义。

  使用类别 用在“学习敷衍”的表述上。

  【囫囵吞枣造句】

  1、许多基本概念的'学习是不能囫囵吞枣的。

  2、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3、读书不可囫囵吞枣,方能体会其中精华所在。

  4、我们读书时不可囫囵吞枣,才能了解书中大意。

  5、有些老师不重讲解,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

  6、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胜过囫囵吞枣地看十本书。

  7、这么重要的知识,学生还不懂,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穷源竟委,融会贯通

  辨似:

  形音辨误

  同 “囫囵吞枣”及“生吞活剥”都比喻学习中不认真分析思考,不深入理解。

  异 “囫囵吞枣”侧重于不求理解,含糊笼统地学习;“生吞活剥”侧重于抄袭别人的经验与成果。

  囫囵吞枣 生吞活剥 辨似例句

  读书不可囫囵吞枣,方能体会其中精华所在。

  这部电影的情节,根本就是把外国作品生吞活剥地抄袭过来。

  【参考词语】:浑仑吞枣

  【汉语拼音】:hún lún tūn zǎo

  【成语解释】:即“囫囵吞枣”。见“囫囵吞枣”条。

  1、《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参考词语】:浑沦吞枣

  【汉语拼音】:hún lún tūn zǎo

  【成语解释】:即“囫囵吞枣”。见“囫囵吞枣”条。

  1、《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今学者有几个理会得章句?也只是浑沦吞枣。”

  【参考词语】:鹘仑吞枣

  【汉语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解释】:即“囫囵吞枣”。见“囫囵吞枣”条。

  1、宋.朱熹〈答许顺之〉书其三:“日用动静语默,无非下学,圣人岂曾离此来?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参考词语】:浑抡吞枣

  【汉语拼音】:hún lún tūn zǎo

  【成语解释】:即“囫囵吞枣”。见“囫囵吞枣”条。

  1、元.耶律楚材〈心经宗说后序〉:“嗟见浑抡吞枣,只管诵持。”

  【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

  “囫囵吞枣”原作“浑仑吞枣”。《碧岩录.卷三》记载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问赵州和尚是否曾亲见过南泉大师?赵州打了个比喻,回答说:“镇州出产大萝卜头。”本来这位僧人问赵州时是别有用心的,想不到赵州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打了比方。这番对答,表面上看来真是无味,直堵人口,害得这位僧人才一开口,却只换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赵州此番回答若是听在有智慧人的耳内,恰如电光石火,一闻便透彻心灵。否则,想破头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为镇州出产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去参见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这位僧人明知故问,所以赵州才会如此回答,不跟他啰嗦。恰如曾经有僧人问九峰和尚:“是否见过延寿和尚?”九峰回答说:“山前的麦子成熟没?”这个回答和赵州的回答刚好呼应。就像是两枝无孔的大铁槌,一敲就定。赵州和尚本无机心,想不到僧人轻轻一问,得了个瞪大眼睛的讶异。此番对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细嚼慢咽,意趣无穷;没有智慧的人,可能会像一口把枣子吞下肚,索然无味,不知所云。后来“囫囵吞枣”就从《碧岩录》原文中的“浑仑吞个枣”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

【成语囫囵吞枣】相关文章:

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02-24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7篇11-24

囫囵吞枣04-14

《囫囵吞枣》续写12-21

蛇的成语有哪些成语11-19

成语鹤背扬州成语故事04-08

成语兰艾同焚08-13

悖入悖出成语08-12

笼鸟槛猿成语08-10

亡猿祸木成语08-16